家庭教育好,孩子表现巧

现今父母多半只生一胎,在计画性生子情况下,无不多方吸收相关育儿资讯,然而,往往却也容易忽略,在亲子互动中,孩子最佳学习榜样就是父母,若能调整自身性格,减低负面影响,那么,幼儿教育即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自身性格是否有需调整之处呢?让父母了解其可能带来之负面影响,透过有效改善,将可打造优质宝宝,培育孩子拥有选择力、学习力、观察力、情绪力与判断力等多元能力。

亲子互动模式很容易定型,以至于父母总认为,育儿专书、相关资讯中的育儿方式,只是理论,很难付诸实现,或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这些实属正常现象,当父母想要改变亲子互动模式,特别是需要从改变自我性格做起,更有困难度,必须注意以下3大重点,才能够成功改变自己,顺利打造优质宝宝。

1. 持续力:改变教养方式已经具有困难度,更何况是习以为常的使用负向教育方式,如今,要以正向方式扭转、导正,所需耗费时间自然更长,父母必须一再提醒自己: 持续下去!才能看见成效。

2. 双亲加入:父母中若只有一方改变自身性格,不但效果不佳,也很难长期坚持,不知不觉就会回到过去负面、直觉性的教养方式,黄倩仪提醒,应当双方一同进行,可互相扶持,增强信心。

3. 自我反省:懂得自省,才能透视自身必须改变之处,只要父母不时反省自身,将有助于适时自我调整,避免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

对学龄前幼儿而言,家庭教育影响程度深,即使父母都要上班,陪伴时间不长,依旧是孩子心中最佳依赖及学习对象。现今父母多半具备基础育儿常识,但却也容易在教养过程中,不经意忽略因自身性格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本文以8种状况为例,瞧瞧你是否也有需要修正的性格呢?

a.随兴型

爸爸一回到家,开心地抱起小宾,顺手将自己的袜子一丢,抽完的香烟也随手摆在桌上,丝毫不知道要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这时,来了一通电话,爸爸:靠夭,怎么现在才讲!小宾正在一旁,专心地看着爸爸。

负面影响

年纪愈小,受到家庭层面影响愈大,毕竟同侪、师长影响力尚未发挥,行为学习速度远快于言语学习,所以身教相当重要,倘若常让孩子接触不雅的行为举止、言谈,逐渐养成习惯后,往后矫正困难度将会大幅提升。此外,郭李宗文以多年教育经验为例,此类型父母往往在幼儿生活照顾上也容易有所疏忽,像是午夜出游也带着孩子,影响孩子生活作息,进而造成孩子在白天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学习力,并提高受伤机率等。

改变方式

1. 多接触相关育儿资讯:此类父母并非不会照顾孩子,多半只是缺乏相关育儿知识,才会忽略幼儿生活照顾原则,待资讯充足后,即能调整育儿方式,减低负面影响。

2. 减少负面影响力:双亲中多半只有1人个性比较随兴,假设爸爸日常生活习惯较差,爱随手乱丢垃圾,妈妈必须尽量减低此动作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学习典范,毕竟身体力行会比言语告知来得直接有效。所以,必须不时提醒自己不能乱丢垃圾,或是要丢垃圾时,可以一边动作,一边辅以言语告诉孩子:垃圾应该要丢到垃圾筒里!此外,看到垃圾时,也能主动捡起并且丢到垃圾筒,身教正面效果即可盖过负面影响。

正面引导

若家长能够改善身教,自然而然,孩子能够接受正面典范,不但降低负面影响,更能从小习得正确观念,不需另花费时间矫正幼儿不当生活习惯。此外,受访者皆表示,若能从小减低孩子模仿不良言语、行为,当孩子进入团体生活时,有助其快速融入同侪之中、受到欢迎,因为孩子多半已从家庭教育中,习得正确生活习惯,不会对其他小朋友口出不雅言语、做出不当行为。

多与老师沟通.增加自觉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对象,但却常给予孩子负面教材(例如:不由自主口出秽言、生活习惯差)而不自知,也不易察觉孩子已深受影响,她建议,若孩子已进入幼儿园,可请老师多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以便父母反省自我是否成为孩子不当学习对象。

b.完美主义型

父母双方皆拥有高学历,也希望孩子以后能像自己一样,成绩优异、拥有高薪,因此,总是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孩子良好物质生活,常对孩子说:没关系,你不用帮忙做家事,你去听英语CD!

负面影响

父母过度追求完美主义,建立过高、难以达成的标准,且丝毫不懂得回应孩子要求而降低标准,孩子心中极易对父母权威产生畏惧感,而减少亲子互动的亲密度。久而久之,孩子了解完美才能获得赞同,当他犯错时,不但没有勇气面对,还会试图掩饰,以免让自己、父母承受失败、输的感受。

父母要求孩子专注成绩或才艺表现,相对地,孩子失去机会学习人生课题,像是生活态度、处世能力等,且在过度养尊处优情况下,其挫折忍受度将无法有效提升。

改变方式

1. 调整观念:父母希望孩子往后发展顺遂,实为天经地义,然而,与其片面要求成绩,不如视孩子本身特质而定,成绩不好并非往后社会成就一定比较低。黄倩仪也说,高学历父母的孩子,认知能力不一定优秀,一味要求成绩,等于间接阻碍孩子其他多元智能的发展。拥有高学历者,往往身体健康堪忧,因其从小牺牲休闲、运动时间,埋首苦读,她建议,要求孩子成绩前,应当先想想要给孩子怎样的未来?是只懂得死读书,还是能够惬意生活并且发挥所长。

2. 逐次提升目标:父母提出要求、期望,不可避免,但要求不可超过孩子负荷能力,当孩子成绩60分时,目标可定70~80分,不要直接跳到100分。孩子学习具有高原期,会有一段时间的成绩无法快速进步,必须仰赖时间、技巧、经验累积,才能突破,若父母硬性要求孩子,反会增加孩子的无力感,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正面引导

待父母懂得了解孩子多方面能力之后,即可从生活中发现其长处,而非片面依据成绩断定孩子资质。当父母能够抽掉自身主观想法,不过度在乎成绩,孩子较有机会学习选择自己想要接触的领域,可能是画画、下棋等,而后决定持续发展方向,虽说孩子起初不一定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但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可以渐进式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习进程不同.比较毫无意义

许多父母在不自觉情况下,常拿自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比较,深怕孩子输人一截,其实,约在小二以前,孩子发展领域差异性大,也许语言能力已经展露,但数理逻辑概念尚未开发,家长并不需要常拿孩子相互比较,只是彼此学习进程不同而已。

c.自我主义型

妈妈:你明天开始要去上才艺班唷!小米:我不要啦!妈妈:我是为你好耶,你知不知道!不去上才艺,你未来拿什么跟人家比,你一开始就输别人了啊!隔壁家小美,英文都已经说得很流利了!

负面影响

此类型父母最明显的心态──学习必须排满,才是学习。但过度安排孩子学习,容易造成他往后缺乏主见,学习比较被动,哪天没有人逼了,自然而然也就不学了!幼儿倘若从小常被家长逼迫学习许多才艺,可发现往后不论谁问他:要不要学什么?他都会不假思索的直接回答:不要。也就是说,孩子学习的正向效果已经不复存在。

此外,这类型孩子,任何事情总习惯等待他人安排,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当老师说:现在开始自由活动!孩子就会显得无所是从。

改变方式

1. 读孩子真正想法:此性格的父母,对于幼儿教育相当有责任感,只是使用方法较于激烈,无法给予孩子正面价值,若能多注意其心情转变,以便配合调整自身做法。

2. 调整学习观念:虽说6岁以前是黄金学习期,孩子能够快速吸收,然而,无论如何,学习并非接触即可习得,假使并未给予充分时间内化、吸收、应用和连结,一切皆是空谈。就算希望孩子面面俱到,也应了解学会运用资讯才是关键。父母多存有望子成龙心情,总希望赶在黄金学习期前,多让孩子学习各项事物,但却忽略学龄前幼儿,学习重心应当着重于培养兴趣、学习特质,不应过度强调认知性、知识性的学习,即使孩子配合家长意愿学习,但也只是逐渐消磨孩子学习的正向感受,她建议,替学龄前孩子选择才艺,还是应当着重能让孩子从中获得学习乐趣者为佳。

正面引导

父母调整自身性格后,不再主观评断,懂得在乎孩子感受,即可让孩子尝试自行挑选喜欢的才艺、课程,可帮助孩子建立主动学习能力,也能逐渐学习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兼顾课业以及才艺。此外,因学龄前已养成正向学习特质,对于学习拥有高度兴趣,有助提升往后的学习力。

掌握2概念.轻松了解孩子意愿

用心领会孩子反应,那么,你也能够轻松得知他的心思。一、学习毫无喜悦时,则无需强逼。二、是否出现反覆行为:当孩子说:不想学时,应当细心观察真正原因,倘若孩子学完才艺,回家后,会兴高采烈地和父母分享,但要交作业时,又说:不学了表示孩子有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只是懒得做作业,这时,父母应当引导孩子了解他并非不喜欢,只是其中也存有困难点,必须懂得克服。

d.彷徨不定型

妈咪:已经10点了!赶快上床睡觉。皮皮大哭:我不要啦!看到宝贝哭泣,不知如何是好的妈咪,突然不知所措,抱起皮皮说:好!好!不哭,不要睡觉,乖!

负面影响

性格容易感到无助的父母,面对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时,容易失去自我,过度回应孩子要求,无意间,造成孩子控制力强,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听他的。又因现今独子化现象日益严重,当他进入幼儿园时,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凡事皆想称王和他人难以预料行为等特性,容易造成其很难与其他孩子融为一体,产生同侪相处问题。

改变方式

1. 增加育儿经验:许多新手父母容易出现这类型情况,像是孩子不喜欢刷牙,一刷牙即大哭大闹,不知怎么办的父母就立刻放弃洁牙,其实,倘若父母可在这之前,多参加亲子教育课程、阅读幼儿教养杂志,或请长辈从旁辅助,增加育儿经验后,面对育儿相关问题时,不再不知如何是好,也可减低父母彷徨无助的感受。

2. 坚持规矩:教养幼儿必须订立规矩,好让他了解并非事事皆可如其所愿,郭李宗文强调,虽说规矩不需多,但一旦订定之后(订定时,可告知幼儿遵守规则的原因何在),就必须坚持并且要求孩子遵守,倘若家长订立的规则模糊不清,孩子就会一再挑战极限,效果自然不得彰显。

正面引导

当父母调整性格后,不但能够有效确立自我,同时,也能让孩子懂得规矩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有助其了解什么事可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此外,因从小家中即有确立需遵守之规矩,若违背则会受处罚,所以当其进入一个新环境时,会观察(观察力较佳)此处的规矩何在,以利其迅速适应环境。

亲子教育. 父亲千万别缺席

教育并非母亲一方的责任,若父母双方能够相互扶持,不仅教养较能得心应手,也将有助幼儿学习。她提到,一般而言,教养幼儿时,母亲容易感到紧张兮兮,不敢放手让孩子尝试;然而,男性较大而化之的个性,可让幼儿增加学习、体验机会,间接累积经验,因此,教养幼儿时,父母双方若能了解彼此长处,无须改变过多性格,也能达到正面效果。

此外,父亲加入教养工作,另有3点优势:

1. 增加行为典范:教育幼儿时,若能父母双方参与,则无须单方努力、硬性修正性格,可藉由另一方的正确行为加以导正,同时,也可教导孩子学习如何辨别正确以及负面行为典范。

2. 学习互动方式:父母不难发现,孩子会针对不同事情,找寻有利对象发表意见,例如,爸爸比较会买玩具给小孩,当孩子想要买玩具时,就会直接找爸爸,绝对不会找妈妈。虽说看来孩子有点精明,不过,这正是出社会后,必须拥有的社交能力。通常父母皆有用心于幼儿教育者,孩子学习机会较多,自然影响也较大。

3. 增进沟通能力:父亲加入教养工作,常和孩子对话,对于年纪愈小的孩子而言,可增加机会接触拥有不同用语习惯的人,包括用词、语气等。令孩子能够了解每个人不同的语言习惯,不仅语言发展比较丰富,也能增强语词理解力,让孩子拥有较优秀的沟通能力。

e..情绪型

妈妈今天工作不顺,心情不好,回到家后又和爸爸因某事大吵一架,妈咪:生了小孩后,你有帮忙吗?你要知道这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上班已经很累了。爸爸指着巧宁:我没照顾巧宁?你要知道,她用的、吃的,哪一样不用花钱啊!看到爸妈吵架的巧宁,在一旁大哭起来。

负面影响

当小孩于生长环境中,常需面对情绪控制不佳的父母时,会令孩子的察言观色能力比父母从不表现情绪者来得好,但是,父母并非每次遇到相同情况皆有相同情绪反应,相对地,孩子无法理解父母情绪反应,就会间接型塑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调整自身情绪,不是模仿父母以直接、暴躁的方式表达情绪,不然,就是封闭自身情绪,不懂得如何抒发。

改变方式

1. 与孩子表明情绪不佳:当父母自身情绪不好时,郭李宗文建议,可和孩子清楚表明:我现在心情不好,可以让我独处吗?或是让我休息一下,好吗?毕竟与孩子互动若带有负面情绪,不会获得良好效果,不如直接表明,毕竟情绪不是不能存在的。当情绪调适得当后,再与孩子接触,以避免将情绪转嫁至孩子身上。其实人都有情绪,不仅是生气,像难过、快乐都是情绪的1种,无需刻意在孩子面前掩饰情绪,反倒可以直接和孩子说明,如此一来,可帮助孩子于自然情况下,学习如何正确表达情绪。

2. 吵架避免使用负面言词:父母会生气在所难免,然而,如何将生气变成教养素材,则是一种智慧。她建议,父母双方沟通意见时,若确知自身不会使用贬损、批评等负面词语,其实可让孩子观看,让他懂得生气时,也可用理智方式处理。然而,若是无法避免激烈吵架,则不要让幼儿在场,避免孩子把父母不和归因自身。黄倩仪也表示,夫妻言语不和时,应适当隔离孩子,即使只是隔个房间都好,起码不会让孩子看到负面情绪表达过程。

正面引导

家长表明情绪不佳需要独处,其实是让孩子直接、自然学习调节情绪的1种方式,且透过此方式能让孩子了解,有情绪并非是件可怕或不应该之事,因为每个人都有情绪,父母若是能够在自己所言时间内,有效调节情绪,即成为孩子的良好示范,间接帮助孩子懂得如何表达、纾解自身情绪,提升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

父母吵架.孩子并非旁人

大多父母都认为,吵架是大人之间的事,跟小孩无关,但是吵架时,却很容易不自觉将孩子牵扯其中,孩子也可能因此将责任归咎于自身。即便父母吵架,并没有谈到孩子,但大声说话也很可能形成孩子的恐惧感,因此,黄倩仪建议,无论如何,吵架后,都需和孩子说明原因,并且强调现在已经没事了,以减低孩子心中害怕的感受。

f.言语不当型

今天爸爸、妈妈要带球球出门玩,但是球球一直哭闹,不愿意乖乖坐在车上,妈咪对球球说:你再不乖,我就不喜欢你啰!不然,你乖乖坐着,妈妈待会买玩具给你!爸爸接着说:再这样,就把你丢在这里唷!

负面影响

若父母常对孩子说:再这样,就把你丢在这里。类似恐吓性言语,很容易让孩子感觉被孤立,或是产生害怕感受。或是常说:你再不乖,我就不喜欢你啰!孩子不会想到以后要乖,反而会觉得爸爸、妈妈已经不喜欢自己了,而会做许多讨好父母的行为,期待父母重新喜欢自己,也就养成其依赖别人来肯定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心。若父母总爱条件交换,像快去刷牙,妈妈才会喜欢你!容易造成孩子习惯懂得和别人谈条件,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藉由条件交换而获得。

改变方式

1. 先表明爱不会改变:当父母不喜欢孩子某些行为时,不需总用不喜欢你了表示,因为学龄前幼儿尚处于他律期,需要家长全面性支持,由他人告知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若是让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他,将会过度依赖父母,可能很难从他律期转化到自律期。

2. 言谈对事不对人:黄倩仪谈到,父母生气原因多半是因事情而非孩子本身,指责孩子时,不需要说妈妈,不爱你啰!因为,这样孩子并不知道是哪一点导致妈妈不喜欢自己了,必须将生气的部分具体告知孩子,像是你不乖乖坐在车上,就会耽搁我们上路的时间。

3. 只说做得到的事:当父母说:我们不要你了、你自己留在这边其实,只是要吓吓孩子,并不会真正实现,孩子一开始听了还会害怕,然而久而久之,他会开始怀疑,不再相信父母所说的话。

4. 多和孩子讨论问题:希望孩子改变行为,不一定得用要胁口吻,她建议,可多用讨论方式,当孩子与他人打架时,可和他说:告诉妈妈,为什么要打架?,取代再打架,我就不爱你啰!

正面引导

父母和孩子对话,若能多使用讨论形式,可帮助孩子思考,让孩子能快速从他律期转变至自律期,懂得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父母言语中,不惯以恐吓性、交换性的方式与孩子互动,自然而然,孩子懂得改善容易造成父母生气的地方,也不会以条件交换方式要父母配合。

掌握正确说话原则

父母常问,究竟如何掌握对孩子说话原则?总害怕一不小心,又说出不好的示范言语,掌握与孩子说话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正向情绪无条件;负向情绪有条件像是妈妈好爱你不需要等到孩子有什么好表现,或是期待孩子去做什么的时候,才当做条件交换,例如你去刷牙,妈妈就很爱你唷!因刷牙本身这件事,就有其回馈,也就是强调其对牙齿健康的重要性与回馈。不应牵扯到不相关的喜欢或不喜欢。

g.忙碌型

在公司任职高阶职位的妈妈总是把跟孩子互动重要的是重质不重量挂在嘴上,丝毫不觉得孩子也需要陪伴,只要有人帮忙带小孩,即使不忙的时候,也宁愿选择与朋友聊天、逛街,或者留在公司处理不重要的公事。

负面影响

人本教育基金会亲职教育讲师程桂英表示,年幼的孩子离开母体进入陌生的世界,缺乏与现实世界接触的经验,最需要从与大人的互动中认识、探索,并了解这个世界,由大人的传承中增进他对外界的认知;而父母的养育责任,就是带领孩子帮助他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发展个人特色。好的陪伴是提供完整安全感的最佳来源,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被爱的感觉,毕竟父母的角色并不只局限在日常生活的温饱当中,有一大半需要满足孩子的心理层面。

改变方式

1. 自我察觉:程桂英说,父母生养小孩后,就应该要有角色认同的自觉,因为学龄前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因此,必须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步调与作息,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是父母角色应有的责任感。

2. 选择性的调整工作:除非是经济不允许自己调节工作,否则也应该在孩子仍处于学龄前,和另一半协商更改工作时间或工作型态,以兼顾家庭与孩子的身生心理需求。

3. 暂时调整个人需求:处于这个阶段的父母,放下部分休闲嗜好是必须的,毕竟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错过了就不再回头。不过,她建议可在孩子与自己的需求中找出平衡点,也就是说,除了顾及孩子与家庭外,也必须给自己找到情绪的出口。夫妻应就轮流照顾孩子、自我休闲上取得协商。

4. 家庭互动:程桂英强调,陪伴的时间应该扩及整个家庭,一定要有全家互动的机会,可以安排全家一起出游的机会,但却不是所有时间都是整个家庭的,也必须安排夫妻间单独相处的时间,她说,随着孩子年龄愈大,夫妻的关系就更要紧密维系。此外,家庭的互动不仅止于全家性的活动,也需掌握均衡性,对个别的孩子做单独相处时间的安排。

正面引导

程桂英认为,一般人总惯于将重质不重量当做忙碌的借口,其实质与量一样重要,父母若能将没陪伴孩子的时间花费在有意义的时间上,例如学习教养新知等,而非单纯追求名利,满足事业上的成就,对孩子日后帮助较大。此外,与孩子互动的品质,也应掌握细节,愈没有时间,就愈该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情绪感受与互动分享上,而非只是要求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我成就的满足,从与孩子互动开始

程桂英指出,也有一些忙于工作、事业的父母,有可能是因为性格中自我发展的缺憾,而想透过学历、工作上的成就来追寻自我肯定,累积自我满足感与自信,这些都是人格缺陷所造成,也因此,如果父母自己没有成就感、自我肯定,即使生养小孩后,仍无法给孩子完满的人生。她建议,为人父母后,宜先自我调整脚步、自我检查,除非真有生计上的需求,否则,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应调整生活步调,关注孩子的需求,并试着修正自己的想法,多欣赏自己、包容自己与家人,经营亲密的家庭关系。成就感有很多来源,帮助孩子成长,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也是一种自信与成就的展现。

h.控制型

小明的妈妈超级严格,时常禁止他做这做那,最常说的话就是小明,不可以、这样做是错的、你现在就去把玩具收好等,如果小明动作稍微慢了一点,就免不了被妈妈责骂或处罚一顿,完全不能发表自己的想法。

负面影响

控制型父母的最大特征,就是什么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帮孩子做了许多原本可以让他自我体验、自我掌握的事物,等于是把孩子成长责任一肩扛下。程桂英说,这类型的父母也容易唠叨,常把焦点放在生活习惯的细节当中,而忽略除了日常的生活外,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关爱与正面讯息的互动。更有什者,还会要求孩子完全依照自己的模式生活,要他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或期望。

她指出,如果子女长期在控制型父母的掌控之下,很容易使他日后个性软弱,变得不够成熟、独立,也较容易缺乏自信、自卑、退缩与害羞,甚至会出现自我怀疑与过度压抑的现象,由于自我疏离感大,最终极可能走向社会的边缘。此外,还有些会出现抗拒、叛逆等反抗行为,到了青春期更是明显,或者,待将来取得权力成为权威者时,同样对他人采用控制的手法,展现控制欲。

改变方式

1. 关注互动的品质:程桂英表示,父母在与孩子互动时,要特别留意互动的品质,一般来说,互动的方式包括:生活习惯的要求、双方情绪互动与处理、正面讯息的流通(如心情分享、聊天)及观念的传递(价值感、道德感的培养)等,而这些部分缺一不可,一定要取得平衡才行。

2. 舍弃低层次的互动内容:如果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发现,他在生活自理上总是无法达到要求,这时就不要一味的勉强,转而调整自己的期待,自问这些要求的真正目的为何,而把重点放在与孩子相互间的心情分享,以良性互动拉近亲子间的关系。

3. 持续成长:她也建议父母应该持续学习与成长,毕竟教养小孩的意义不单只是管教,应是教导孩子懂得日后自我管理的方式,帮小孩建立自我成长的观念。

正面引导

父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只有自己调整、改变脚步与想法,先拥有自信,也才能教养出具有自信心的孩子。程桂英举例,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学琴,却发现效果不佳,弹得比别的小孩差,就反覆要求自己的孩子不断地练习,为得也只是满足自己的面子问题。其实,当孩子在学习之路上遇到挫折了,他最需要的是大人的陪伴与支持,关注他的情绪,体会他难过与挫折的心情,同时帮助他重建信心才是重点。

管教不等于管理与教训

很多父母都误解了管教小孩的意义,总以为管教小孩就是管理与教训,其实不然,程桂英说,管教的解读,应该放在教导孩子学到自我管理的方法,在他未来的成长路上,给予协助而非控制,最要紧的是让他懂得判断良好的生活方式,达到自我负责任的态度,而非一味阻碍、局限他自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