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示各种场合所用国旗的长和宽后,教师问: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生1:长和宽为什么不一样?生2:这些数据从哪来的?生3: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进一步追问: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呢?最终聚焦于一点,为探究比例的意义找准方向。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预设问题不够充分,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况。例如: 当教师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比组成等式,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时,一共有4个比例,其中有一个学生出现了错误288÷192=96÷64,其实错误就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在这里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一句:这是笔误吗?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给学生提供主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课堂,增加课堂的开放度。

下面我再谈一下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我自己的几点思考。

1、我认为实现预设要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科学的解读教材,对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把握等,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新课前都要考虑学生前面相关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哪部分学生都会哪学生会不懂一定要心中有数,这样在进行新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在做到充分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大胆的预设、从而促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预设不是老师主观决定的它和生成一样,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所以要想在课上有效的把握预设与生成,老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平时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记录点滴经验,同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于参与、敢于表达、敢于质疑发表自己个性的看法和见解,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马华荣:把你统计的说一下。

张丽巍:在出示各种场合所用国旗的长和宽后,教师问: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有什么疑问?生1:长和宽为什么不一样?生2:这些数据从哪来的?生3: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张宏:学生问了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后,还有一个追问对吗 ?

张丽巍:对!王斌老师问: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呢?

马华荣:还有谁观察这一块内容?

李文建:我和王岩老师也是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的。我们认为“教师预设问题与学生生成问题”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产生疑虑,进而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教师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合作讨论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以问题链带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预设与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上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疑问吗?教师这一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了三个问题:生1:为什么长度和宽度都不一样呢?生2:这些数据是哪儿来的?生3: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抓住第三个问题进一步追问:那我觉得咱们就得深入地想想,可以研究长和宽之间的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学生的四个问题:生1:面积是多少?生2:周长是多少?生3:长是宽的百分之几?生4:长和宽的比是多少?一步步走向这节课研究的主题——比例。

这样的情境引入既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王老师在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同时,随着学生的思维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追问,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第二点,教师引导生成,有效利用生成资源。

课上王老师理性把握,相机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大量交流促使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甚至是小声的耳语,因势利导把这些闪动的智慧及时转化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节课第一次探究问题:研究长和宽之间的比。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去思考发现长和宽比的秘密。学生的探究产生了两个问题结果:一是求比值,结果比值都是1.5;二是化简比,结果都是3:2。无论哪一种结果,都实现了教师的预设问题的目的。

动态的学习方式使“问题”在学生不断的探究过程中生成,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王岩:刚开始我对教师的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不知道怎么把握,原来理解的是教师的提问如何能引起学生的提问,后来觉得是不是理解的面太窄,后来通过在网上查,又有了新的认识,凡是结论性的问题都可以看做是生成的问题。

马华荣:小组交流时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也是属于这个角度。我觉得你们的报告里也要把具体的数据讲清楚。再就是你感觉这节课当中学生还可以在哪些地方提出问题,也可以提出来,这个是非常有价值的。

王岩:我认为有些问题指向性还不够明确。例如:引入中的问题: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疑问吗?如果改为:看到国旗的长和宽,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疑问?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利于学生把思考的方向定为“长和宽”。再就是学生生成的问题比较少。这与学生发散思维有关,平时的教学中多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好一些。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