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入行还不到四年的乡村语文老师来说,还没什么资格来讨论教学理念的变化问题。现仅说说学习本专题之后的一点收获,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能够很好地把握与落实。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语文教学

(一)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2011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摆脱出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人文内涵;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就时刻体现着人文精神。要大力纠正课改实践中,脱离语言文字、仅仅靠思想内容谈论人文性、在语言文字之外寻找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积弊!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

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这里不再赘述。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原则

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

(1)人文内涵。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实践取向。“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值得注意:此处删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这并不是说今后的教学就要返归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避免过去十年对语文知识的片面理解、过度轻视和错误处理。

(3汉语特点。“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语感,提出“整体把握”,是2001年课标思想的延续。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谈基本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状态,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2011课标,在保留实验稿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新增内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把实验稿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它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指课程格局,也涉及教学理念

在这个条目下,2011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双重规定。传统语文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网络)都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