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容应与各领域相渗透。课程内容的渗透主要应该关注领域内的渗透。因此,选择内容时应考虑内容是否涉及幼儿的多项经验,是否能引发幼儿思维的碰撞、想象的拓展,从而使他们通过活动能获得认知、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例如,在“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做客”这一活动,融合了数概念、方位、幼儿找家的生活经验以及朋友关爱的情感经验等。在找家的过程中,既包含了距离、数字等数概念的知识,也包含了乘车、做客等现实生活中的常识,还和情感的体验、亲情的交流联系在一起,从而激活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关注和参与热情,促使他们从多角度进行探究,从中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总之,语言教育活动内容应重视体现各领域间的有机联系,注重迁移和运用所学到的经验,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设计的技巧

(1)提问设计与幼儿当前的发展区吻合。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又要关注幼儿身边发生的事情,深入了解他们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经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重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从中获取经验。如“五彩生活”语言活动中,教师问:“这些不同颜色的果子是什么?”这是一个贴近幼儿生活并与他们的最近发展认知相吻合的问题。因为果子是幼儿天天能够接触到的,因此他们发言踊跃,答案多种多样。如红色——红苹果、草莓、樱桃、红枣、番茄、红提,黄色——香蕉、柠檬、黄苹果、芒果、生梨,绿色——青枣、西瓜、青苹果、猕猴桃、绿葡萄,橘黄——橘子、柿子、橙子,蓝紫色——蓝莓、葡萄、杨梅等。幼儿的经验足够反馈故事中需要的答案,这就使整个语言活动在互动中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活动过程要突出教育的渗透性。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如“爱吃水果的牛”这个活动是在“秋天” 主题活动下设计和开展的。故事中牛吃下各种水果,身体强壮,帮助生病的人,使得欣赏秋天、感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再显得教条、老套。同时,这个语言活动与其他领域内容相渗透:数数牛吃了多少种水果,将这些水果分类(和数学渗透);动手用各种材料装饰、制作不同口味的水果牛奶(和美工渗透);引导幼儿在操作观察中议论、想象,并及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3)强调环境对语言活动的暗示推进。幼儿的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如“百鸟园”语言活动设计了大树林和许多小鸟的场景。在前期的活动准备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真实而丰富的影像资料。在完整欣赏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听得很仔细认真,有的幼儿还轻轻地和教师一起讲故事。因此,在为大树林中的小鸟取名字的过程中,幼儿显得很积极,他们的答案十分贴切,如“五彩鸟”、“彩虹鸟”、“五颜六色鸟”、“彩色鸟”、“孔雀”、“凤凰”等,甚至有幼儿回答是“金刚鹦鹉”。可见幼儿的语言、情感已经被预设的环境调动起来,和环境发生碰撞、产生互动,从而达成了整个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

(4)环节设计凸显幼儿的主体性。其实,创造性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反思目前的语言教育活动,师幼互动中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多,幼儿比较被动。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只有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才能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凸显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如语言活动“我的脸上有什么”中,教师不断提出引发幼儿自主学习的问题:“刚才你玩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用什么玩的?如果没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猜猜会怎么样呢?”“这里有许多东西,你可以戴上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针对幼儿的反应,教师除了及时给予反馈外,更要充分利用,抓住教育的契机,以点带面,使幼儿收获更多的经验。例如,幼儿说到如果眼睛看不见,那么走路就会害怕,教师就及时引导他们关心盲人等。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设计在引发幼儿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它无疑会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连贯表述事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