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反应一个人素质的最重要方面。重视早期的语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3至4岁幼儿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关键期。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本文就如何提高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相应语言游戏环境,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影响极为重要。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是幼儿能动地参与社会活动的具体表现。在游戏中幼儿有大量的情感方面、道德伦理方面的体验,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区域活动中开展一个“语言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提供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书、图片、字卡、各种手指偶等供幼儿自由取用,并鼓励他们学说一句短句,甚至一些词组、单词等。在一日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培养幼儿在做中学。如教小班幼儿漱口时,教师就一边示范一边念儿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咕噜咕噜吐出水。”幼儿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常受到这样的语言刺激,他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这些话,而且乐意边洗边说,效果很好。

随着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班里可以为孩子设置图书角。孩子们经常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不但可扩大他们的眼界,增长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培养优良的品德,还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能力。小班幼儿模仿性强,往往喜欢与别人看相同的书,这时有可能会发生争抢现象,此时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幼儿想办法用与人商量的语言,如我看看你拿的书好吗?咱们一起看这本书可以吗?你看完了给我看一看,好吗?通过这种语言引导,可从中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幼儿看书时,教师也可引导和鼓励幼儿互相谈论和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自然而然会得以提高,并能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给同伴讲述自己图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其他内容。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讲述,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适时地采用情景表演、故事表演等形式进行游戏也是一个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如在教授完《小兔乖乖》后,适时在“角色表演区”为幼儿提供大量的道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很高,表演得也很认真,连平时不大愿意开口说话的小朋友也愿意进入“角色表演区”参与游戏。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创设幼儿语言表达的最佳形式和时机。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形式,有意无意地创设条件,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到口语训练的氛围中。如定期举行儿歌朗诵会、看图说话比赛、语言教学游戏等,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看图说话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活动配以多媒体教学,教师用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语言讲述每幅画面时,幼儿是听得那么认真,当请他们讲述时,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其他幼儿在看图说话活动的训练下,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抓住一日生活的各种表达机会,使幼儿有话愿说。

一日生活中,幼儿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要求,成人应关注幼儿的想法,满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儿有话愿说。教师可制定一些有针对性、可行性的谈话活动计划。根据具体情况,谈话时间可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为幼儿提供用语言表达想法、意愿的空间、时间。如:快乐的一天、高兴的一件事、我喜欢的动物、我的家、今天的天气、我该怎么办等等,鼓励每个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认真倾听每一位幼儿的表达,使每一位幼儿在温暖、安全、轻松的氛围中,没有压力、情绪积极,树立自信心,有勇气大胆表现,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四、利用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小班,两个幼儿为一件玩具发生矛盾引起争执那是常事,一方想从对方手中拿到玩具,另一方则千方百计不让对方拿走。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会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交往的策略,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五、多给说话材料,拓宽说话渠道。

在一日活动中,可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幼儿说话,发挥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的语言教育功能,让幼儿在看中学、看中说,看看讲讲,既扩大了眼界,又锻炼了说话能力。

如每次的科学活动,都会有许多丰富的操作材料,而这些材料都是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设计制作并投放的,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幼儿在对这些材料地反复摆弄中,在具体事物与具体动作的实践中,会自然而然的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例:在盖瓶盖子活动中,幼儿开始反复找盖子盖在瓶子上,逐个盖完后,又会拧开,后又一一盖上,以后完成后会将多出的瓶子还给老师,或将多出的瓶子放在自己前面向老师要盖子,嘴里也会说“多出来了,多出来了”或是叫“少掉了,少掉了。”此时孩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语言表达能力随之提高。

六、积极评价,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需认真聆听每个幼儿的话语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应看到幼儿原有的基础,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鼓励有进步的幼儿。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发音,只要发现他有进步就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增强幼儿说话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胆小的幼儿更要多的鼓励他们。并要求家长在生活中创造幼儿多看多说的机会,激励幼儿的每一点的进步。

七、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丰富词汇量。

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可丰富幼儿词汇量,增强对事物的感受力。只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成人应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如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鸟语花香、四季更替;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带孩子一起去超市购物等等。并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游戏活动中。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游戏活动,很容易使幼儿获得一种自信,从而使得他们更加乐于参与其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八、设置障碍,“逼”孩子用语言表达。

有些幼儿说话不清楚,刚开始连他说“吃饭”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说话断断续续,没有完整话。这些语言表达不是很好的孩子,由于在家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只要他一个动作,就帮他把事情办好了,或者在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嘲笑而不愿意说话了。对待他们,采取的就可以是“逼”的方式,午睡时要脱衣服了,由于天气冷,大多幼儿衣服穿多了,自己就不好脱了。当他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把两只手张开就不动了。虽然知道他的意思,可是就应采取“逼”发方法,问他:“你说话啊,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做什么呢?”在如此的强势之下,他就只好开口说话了。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学习工具,是不可不重视的。而环境创设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条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就是教育,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交往中得到进一步锻炼。

总之,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相信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