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引导幼儿提出疑问

“问题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只有心中有了疑问,幼儿才会有主动探究的动力。在“倒在地上的水到哪儿去了?”的主题研究活动中,当我将一盆盆的水倒在不同的地方时,十分夸张地睁大了惊奇的双眼盯着倒了水的地方,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断在问:“水倒在这块地方消失了哎!为什么呢?”此时的他们,有了求知的需要及欲望,这便是进行主动建构的良好开始。而作为老师的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将问题又反抛给幼儿,以此将幼儿的学习思路从想“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得答案”引导到“通过自身

的探索找到答案”。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真正价值。

(三)引导幼儿根据其原有经验大胆预测答案

幼儿在对某一内容产生疑问时,依据原有经验,心中必定会有对此内容的主观认识。教师应接纳和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和认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地表征自己的想法,将幼儿的思索引向深入,以期通过引导幼儿认识客观现实来调整自己的认识。例如:我将“为什么水倒在有些地方会消失?”这个问题抛给幼儿时,我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征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因为孩子天生就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从幼儿的绘画作品及其语言可以看出,每个孩子都饶有兴趣地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得出了自己的看法。不管孩子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但他们的思维都在活动。“在思考”,这才是重点。

(四)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

“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作用的结果、事实将调整幼儿的认识,验证幼儿的解释是否适宜。这是客观现实与幼儿的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幼儿真正的主动建构过程。”[《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刘占兰沈心燕主编]

有很多教师在和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时,习惯于自己先示范实验。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幼儿照着教师做,或是随着教师的想法在进行实验。教师应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以形成新的经验。例如:在孩子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测后,我鼓励他们到实地进行实验、观察、研究,看看是不是和他们想的一样。有的孩子发现水不是被小蚂蚁喝的,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有了新的发现,获得了新的经验。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水就是被吸了,其认识也得到了巩固。每个孩子都在兴奋地向别人说着自己的发现,他们都充分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意义,体验到了成就感。

(五)引导幼儿总结经验,相互交流。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的大脑在不断地接收、处理大量信息。当活动越加深入时,幼儿的思维也越加清晰。教师应引导幼儿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帮助幼儿输理头脑中的多种信息,依据客观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与事先的预测相比较,形成新的解释。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多与同伴交流、合作,让他们在共同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启示,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义。例如:在实地找水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谈论自己的发现,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孩子们非常踊跃地参与其中,在与朋友的谈论过程中,不断的整理自己的思绪,逐渐明晰自己的想法,语言也逐渐地有条理化。当有个孩子概括性地提出:“我认为软的东西都吸水,硬的东西都不吸水”时,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议。于是,这样的解释,又为下一次活动运用其获得的新经验,创造了条件。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