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一些心理(不管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可以“传染”给幼儿的,比如,有一个教师在打开脚踏风琴时,突然发现里面有只老鼠(小的),她惊恐万分,并发出一声尖叫;后来老鼠跑出来了,个个小朋友见了那只小老鼠也都惊恐万分,再后来所有的小朋友都像那位教师一样,慌里慌张地躲开那只小老鼠,甚至有好几位幼儿跌倒在一起;相反,如果见到那只小老鼠时,我们教师能镇定自若、勇敢地拿起扫帚追打那只小老鼠,那么许多幼儿一定会像教师一样追打那只小老鼠。可见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相关资料具体分析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与幼儿性格培养的关系

21世纪的科技与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之强盛又是以幼儿教育为根基的。幼儿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出具有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既要有智能,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品质,这样才能承受比以往任何社会都要大的心理压力,抵御迅速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早期教育中重视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区别于其它人的集中体现。从幼儿心理和教育的理论看,0—6岁是一个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段,是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阶段,也是人的智能和性格奠基最坚实的阶段。性格能够鲜明地显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如对社会的责任心、诚实、正直等。性格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性格的初步形成是始于婴幼儿期,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差异。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幼儿期的生活习惯。每个家长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育儿,使婴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个别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个体的性格特征,婴儿正是在家庭中,由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以此构成了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成分。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这一性格形成的起源可以看到早期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

幼儿的性格塑造的最佳期是在早期。由于幼儿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对观点的态度,他的行为方式也没有发展起来,更没有定型,只有在后天的环境下,在成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在他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他们独有的性格。遗传因素为心理的发展提供自然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但社会环境对性格有着决定作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