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幼儿的引导者

摘要:新《纲要》的颁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幼儿科学教育。它不再是一味地向幼儿灌输科学知识,而是强调创设环境,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实验和操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进而发现和理解事物间的基本关系,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对于幼儿来说,获得怎样的结果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乐趣。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应有一定的策略.

有人说幼儿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成人涂上五彩的颜色。其实,不然。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说过:儿童不应该是一个无助的、等待被填满智慧的空壳,而应是一位具有尊严的人类智慧的创造者。

也有人说幼儿教师如同一个执笔者,重复着在一张张白纸上描绘着自认为漂亮的图画。其实,也不然。新《纲要》中已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此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呢?在此,我以科学活动为重点,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新《纲要》的颁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幼儿科学教育。它不再是一味地向幼儿灌输科学知识,而是强调创设环境,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实验和操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进而发现和理解事物间的基本关系,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对于幼儿来说,获得怎样的结果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乐趣。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应有一定的策略:

(一)发掘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及时引导其进行积极地探索

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作为教师,总会不自觉地进行讲解、示范,从而限制了幼儿的主动探索,削弱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欲望。那么,怎样做才能发挥教师有效的引导作用呢?

在幼儿对某一内容产生疑问或进行探究时,教师切忌急于告之答案,或道出自己的观点。而应是先仔细观察幼儿对此内容的兴趣及需要,再给予适时的引导。例如: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在花园里散步时,有个孩子发现水流到草坪上就不见了,引起了部分孩子的兴趣。于是,我又取来一盆盆水倒在不同的地方,观察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我这小小的举动引来了更多的探究者,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这么轻微却有目的的引导果然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也正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引导幼儿提出疑问

“问题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只有心中有了疑问,幼儿才会有主动探究的动力。在“倒在地上的水到哪儿去了?”的主题研究活动中,当我将一盆盆的水倒在不同的地方时,十分夸张地睁大了惊奇的双眼盯着倒了水的地方,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断在问:“水倒在这块地方消失了哎!为什么呢?”此时的他们,有了求知的需要及欲望,这便是进行主动建构的良好开始。而作为老师的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将问题又反抛给幼儿,以此将幼儿的学习思路从想“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得答案”引导到“通过自身

的探索找到答案”。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真正价值。

(三)引导幼儿根据其原有经验大胆预测答案

幼儿在对某一内容产生疑问时,依据原有经验,心中必定会有对此内容的主观认识。教师应接纳和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和认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地表征自己的想法,将幼儿的思索引向深入,以期通过引导幼儿认识客观现实来调整自己的认识。例如:我将“为什么水倒在有些地方会消失?”这个问题抛给幼儿时,我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征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因为孩子天生就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从幼儿的绘画作品及其语言可以看出,每个孩子都饶有兴趣地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得出了自己的看法。不管孩子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但他们的思维都在活动。“在思考”,这才是重点。

(四)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

“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作用的结果、事实将调整幼儿的认识,验证幼儿的解释是否适宜。这是客观现实与幼儿的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幼儿真正的主动建构过程。”[《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刘占兰沈心燕主编]

有很多教师在和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时,习惯于自己先示范实验。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幼儿照着教师做,或是随着教师的想法在进行实验。教师应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以形成新的经验。例如:在孩子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测后,我鼓励他们到实地进行实验、观察、研究,看看是不是和他们想的一样。有的孩子发现水不是被小蚂蚁喝的,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有了新的发现,获得了新的经验。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水就是被吸了,其认识也得到了巩固。每个孩子都在兴奋地向别人说着自己的发现,他们都充分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意义,体验到了成就感。

(五)引导幼儿总结经验,相互交流。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的大脑在不断地接收、处理大量信息。当活动越加深入时,幼儿的思维也越加清晰。教师应引导幼儿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帮助幼儿输理头脑中的多种信息,依据客观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与事先的预测相比较,形成新的解释。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多与同伴交流、合作,让他们在共同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启示,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义。例如:在实地找水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谈论自己的发现,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孩子们非常踊跃地参与其中,在与朋友的谈论过程中,不断的整理自己的思绪,逐渐明晰自己的想法,语言也逐渐地有条理化。当有个孩子概括性地提出:“我认为软的东西都吸水,硬的东西都不吸水”时,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议。于是,这样的解释,又为下一次活动运用其获得的新经验,创造了条件。

总之,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纲要〉〉关于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让我们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成为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应成为实现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参考资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学习资料》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刘占兰、沈心燕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