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课的目标定位

目标不清楚,科学活动就如同失去了自身的灵魂。

目标空泛

“培养孩子探究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究”、“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和情感”,等等,这样的描述在科学活动的目标中是非常普遍的。然而,这样的目标说了等于没说,因为这样的目标是高位的,太宽泛。教师自己都不太清楚究竟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获得什么。

一次活动同时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

还有一些教师在设定科学活动目标时,往往在一次活动中设计包含了多个科学核心概念。很多教师认为,探究活动就是孩子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个事物有关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对某一个主题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也不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目标的呈现上就可能是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比如在这次活动中,其目标定位在“让孩子通过探究感知物体的弹性特征。这就是一个包含多个核心科学概念的目标界定。由于并没有明确物体的弹性特征是什么,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物体弹性的很多特性,比如“材料本身有弹性一些物品”、“弹性的大小”、“还有一些物品是人们利用了弹性物品制成的,”,等等。如果在一个活动中,所有这些概念都涉及,可能导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无法引导孩子探究得出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

科学活动课的材料准备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非常注重幼儿的探索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化了功夫动了脑筋,不但材料准备的数量多,且同种材料量也多,一般2---3件是常有的,且人手一份,在那么多的材料面前常显得无从入手,常拿了这个丢了那个,活动秩序较混乱,材料的利用率低。 如何通过科学活动物质材料的刺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维持幼儿的兴趣,引起探索、再探索的愿望,我认为:在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目标、内容,选择安全卫生、一定数量的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

一个科学教育活动有了准确的目标和适意的材料,还得注意活动组织的一些细节。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有五个方面:

一是指导观察和操作的方法,要尽量详细、具体,具有目的性。

二是提问的技巧,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尽量少用封闭式判断式的提问方式,如“这是不是红色?”这样的提问幼儿不需要思考,只是机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教师提问要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符合孩子的知识经验范围,立足于幼儿操作体验和观察经验之下提出的,要多用启发性的开发式的提问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去主动建构。

三是课程预设与实际课堂幼儿回应的应变,课程预设与实际课堂总会存在差距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注意活动中孩子的反应,倾听他们的回答,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随机应变,对幼儿的回响给予具体的反馈。

四是教师的表述要准确,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虽然我们要给孩子允许出错的权利,给他们一个安全的探究氛围,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教师的讲述应该准确。

上面这些意见不知道对与否,希望各位指正。也希望我们大家能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