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认真阅读了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对我感受颇深,是呀,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对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更显得明显,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看了这本书,我更清晰认识,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观察,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要有的放矢、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用人性的方式,不急于求成,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孩子,有足够的细致、耐心去教育对待他们。

本学期我带小班,和小班孩子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温馨的小家里,我觉得我很幸福,但带了小班孩子后,经常会发现幼儿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霸道”地认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这显然不会受集体的欢迎,更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几次我发现瑶瑶小朋友在区角活动里玩耍时,经常和大家闹得不愉快,不是哭就是大闹一场,老师怎么调节他都不高兴,问了和她在一起玩区角活动的小朋友,他们告诉我说:“瑶瑶抢玩具,他不给我们玩,东西都拿在自己手里,我们大家都玩不到了。”还有一个最小的小家伙告诉我说:“老师,我都喊她姐姐,她都不给我玩还打我呢。”听了孩子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原来是她把玩具都揽到自己手里,不愿意和大家交流和沟通。这样小朋友都不敢接近她。

我看了看了坐在旁边小椅子上的瑶瑶,还在那里张着嘴巴大哭,我轻轻地走到他跟前,蹲下来问:“瑶瑶你看一看,别的小朋友玩得快乐吗?”(快乐)那你快乐吗?(我不快乐,他们都不给我一起玩,还要我手里的玩具)瑶瑶你看一看,你的几个小伙伴们在那里干什么呢?她告诉我说:“在那里说话呀!”他们有东西玩吗?没有(这时他低下头),看着自己口袋里的玩具很不高兴,我想请你把你口袋里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吗?她说得时候,自己还是低头。这时我对着其它的小伙伴说: “瞧,瑶瑶现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们高兴吗?高兴!其它几个孩子一起回答我,这时的他愿意把自己拿的玩具,分给其它小伙伴们玩了。

事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利用瑶瑶的这件事,把瑶瑶请到我的故事中,这样让瑶瑶在听故事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最后,小朋友知道瑶瑶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和同伴们一起分享玩具,我问其它幼儿,你们愿意和瑶瑶一起做游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瑶瑶的小脸蛋上也有了微笑,这时,我们一起唱了《找朋友》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愿意主动地去与洲洲做好朋友。

我利用故事把这件事说给大家听,让孩子知道会分享的孩子,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不愿意和伙伴分享玩具,会得到大家的排斥。还运用了《找朋友》这首歌,让瑶瑶小朋友知道周围的小伙伴都有同情心、爱心。当你孤独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时主动去鼓励孩子,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主动地交换玩具玩,这样对培养他们分享玩具时,有很大的好处。

在幼儿园、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遇到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思考,思考如何解决教育教学现象,而不是想当然地采取条件反应式行为,张文质先生告诉我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我们教师的教育方法、策略要考虑孩子的特点年龄、性格特点,使师幼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方矢。相信思考中我们会成长得更快,让我们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因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要学会在慢慢反思中变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