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有幸作为江苏算是年轻的代表参加了全国小语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题目是《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当时情境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这里的"初生牛犊"当然不是指自己年轻,而是说自己刚刚迈出教育科研的门槛,不懂得实验的范式,不懂得实验的艰巨,如同"初生牛犊"一般。正因为不懂"畏虎",也就敢于大胆创新,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只是凭着一股子韧劲,怀着对改革开放的满腔热情开始了情境教学的探索。那次的发言,情境教学仅作为四个标题的一个方面提出,即"创设情境,带入情境"。

其中谈到这样三个小标题:

△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的描绘这些艺术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教材语言的准确、生动、鲜明。

△ 通过师生动作的演示创设和教材相关的情境,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

△结合教材或作文,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训练。并总结出训练的序列:1、从模仿开始;2、增加创造性成份;3、注意培养独立性。

这次发言表达了我在情境教学探索的第一、第二两个阶段中的心得。实验开始我是从外语教学得到启示,大胆把它移植到汉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来,创设情境,进行片断的语言训练;接着进入第二阶段,那是从我国古代文论、刘勰、王国维的"意境"学说中汲取营养,领悟到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再从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的角度,理出"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这四者相互联动的辨证关系。从而敢于走出了比外语情景教学更为宽广的,以我们民族的"情境交融"为主要特色的关键的一步。实验进入第二阶段,即带入情境,获取活生生的作文素材,把观察情境与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与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其中培养儿童高尚的审美情趣。第二阶段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我觉得是情境美感的作用,于是,在80年秋天,我又开始了,运用情境教学在小学阅读中进行审美教育,利用美感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并即时引导儿童表达对课文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理出了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审美教育的过程,让儿童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正由于审美教育的进行,我又提出"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的设想,总结了创设情境的六条途径,四个特点为"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五种类型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表象情境、推理情境、语表情境。

当时最深切的体会:一、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生活相通;二、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情感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情境教学再现的是儿童生活典型的场景,是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在课堂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学生进入了作者创作时的那个情境时,必然会激起情感,进而体验到课文语言的神韵及深刻的内涵,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倘若语文教学离开儿童生活,那就是割断了儿童学习语言的源泉。没有源泉的语言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它的光彩必将随之黯然失色;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

教学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使我直觉地感悟到情境教学内涵丰富,应用有效,由此可走出一条路,一条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路,而且坚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也是一种理性的判断。

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初生牛犊",大胆创新。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而我以为"自知之明"应该是全面认识自我:即知我"劣势",也知我"优势";知我"短处",亦知我"长处"。倘若只看到自己的劣处和短处,就会自卑,就会失却信心,失却勇气。只有自知长处才能不妄自菲薄;自知短处才能不妄自尊大,这是我从中国的成语中得到的启示。

具体地说,作为一个实际工作者,其弱点就是缺乏理论,但我也有自己的长处、优势,那就是我熟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知道怎么教就行,怎么教不行,这便是经验。我想我们的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寻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一边脚踏实地地做,一边坚持向书本学,向专家学,作到扬长补短。实践丰富了我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加强了我对实践的认识。理论好学运用难,运用理论抽象概括更难。我想这些更是我的短处。于是, 我不仅用理论来指导我自己的实践,还努力地从理论高度来概括自己的实践。我作为长江北岸一个不知名的小学教师,我的自学之路经历过艰辛与挫折,也得到过不少热心人的鼓励和支持。我曾经历那场史无前例的民族浩劫,饱受寒冷的摧残和折磨;是小平同志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的春天,让我感受到春天般的明媚和温暖。我是一个懂得珍爱美好,珍惜幸福的人。我把教好小学语文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大事业,这样就觉得有一个鲜明的目标在不断召唤我,于是,我不知疲倦地工作,如饥似渴地学习。所以在第一轮78-83年5年间,我根本没有假日和星期天,寒暑假是系统整理的好时机。所以一学期下来,我都能写几篇文章。到1981年,发表的文章竟然可以结成一个集子,题目就是《训练语言与发展能力》。第一轮结束后,我系统整理、构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86年写成了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八九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同时发文,作为向全国推广的八个科研项目之一。这两年,我为满足老师对情境教学操作的需求,我又从与青年教师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角度,进行阐述,比如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教童话,教诗歌,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教语文,教作文,包括怎样进行观察情境说话,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从理论与实践体会的高度作了解答。这本书就是《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去年获教育部第二届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至今我已出了七本书,还编了一套《补充阅读》。

我深感到扬长不易,补短更难,但若能做到扬长补短,必定会有收获。

这是我的第二点体会:自知之明,扬长补短。

改革是没有极限的,教育的发展是永恒的。如同奔腾的涌浪,永远澎湃向前。由于情境教学概括出的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突出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带有普遍意义,推动了学校 的整体改革。于是在第一轮结束后,我即提出"情境教学向整体优化发展"的设想,推进了情境教学由单科向多科,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及至向整个小学教育的拓展。进一步探索出较为宏观的小学教育的新模式--"情境教育"。

十年探索,情境教学从教学方法的运用,发展为一种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模式之一,且展示出可全面有效提高学生素质的美好前景。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镶嵌在一个多姿 多彩的大背景中,这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

在探索过程中,我始终以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马克思关于 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构建了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以及心理场整合等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并构建情境教育基本模式。

1、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每一个儿童都是在一个十分具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环境与在其间活动的人群,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交织在一起的儿童生长环境。

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拓展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使儿童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从而在有限的教育空间中,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2、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 "的学习情境,有效地缩短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共同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儿童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境界。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儿童的热爱学习、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的情感,陶冶了宁静致远的心境,提高了儿童从小与人亲和交往的心理素质。

3、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根据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验班让儿童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向往角色,还是扮演童话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这里有审美的、道德的、艺术的活动,也有理智的、科学的活动。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使儿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儿童的主体意识经过这样的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便由"学生"的本角色,逐渐变成学习主体角色,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像、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

4、注重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情境教育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从未来出发,从现在做起",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应用、操作。情境教育注重"情感",同时又提倡"学以致用",并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 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又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各科教学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以儿童活动为途径,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十分注重儿童的应用操作。在拓展的宽阔的教育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儿童在其中动脑、动手、动口,忘我地进行。

随着实验的深化,必然带来课程的改革。我又提出了情境课程的构想,情境课程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优化的情境融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特定 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它努力追求将外显课程与内隐课程的影响揉和在一起,从学校中各个不同的区域、时空,体现课程的基础性、操作性及多样性,发挥情境课程的多种功能:1、学科情境课程的主体作用;2、大单元情境课程的联动作用;3、野外情境课程的源泉作用;4、专项训练情境课程的强化作用;5、过渡情境课程的衔接作用。

情境课程,从课堂内学科与活动的融合,到打破学科界限,走出课堂,实行大单元联动,再到走出学校,走向广阔的天地间获取源泉,加上低幼衔接的过渡课、微型课的补充,如网络一般使教育空间的各个区域通过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儿童作为活动主体角色的应用性操作,在情境课程中得到体现,得到落实。至此我似乎感觉到在情境课程的领域中找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 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这是我的第三点体会:锲而不舍,持续发展。

情境教育在七十年代末,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还是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苗苗,经过二十余年的辛勤耕耘,现在它已经开花了,也结了一些果子。即使如此,我仍在精心浇灌这棵树,教育界许多领导、专家也非常关爱这棵树。但因为结了果子,就有人动它的脑筋,用它去盈利。真没想到有人没有参加耕耘,就来摘果子。二十余年的劳动成果,一下子变成了南方一个语文教研员?quot;鹏博士"盈利的商品,制作成所谓的《小学生情境作文》教学软件,而且他们竟连一声招呼也没打。我想"鹏博士"既然是作为生产面向孩子的文化商品的商家,应该懂得尊重孩子老师的劳动,懂得学术界的规矩,怎么能把一个老师的科学成果变成自己商品的招牌,我想作为商家和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和形象,应该体现职业道德的准则,立即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纠正。我和众多语文界的同行拭目以待!

所以在这里我呼吁,全国小语会作为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从舆论上来保护她的会员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的合法权益!

这是我的第四点体会:辛勤耕耘,保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