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课前预习、课堂提重点和课后整理三个环节的互补,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达成。在此基础上,要达成上述两个教学重点,学生需了解课外知识,搜集课外资料:(1)、《桃花源诗》;(2)、古代描写百姓艰辛生活的诗句、成语;(3)、东晋末期社会背景;(4)、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事件背景。着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提出,语文学习要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大量材料才能够触类旁通,因此学生在课外的资料收集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本课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其意思,能结合课下注解准确口译全文。

2、能在揣摩、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处理朗读的感情基调、停顿与连贯、重音与轻读、延长与收音等。

3、深切体会并能说出陶渊明语言的风格。

4、能从文本中概括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筑的社会的特征,体会《桃花源记》所反映的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现实中对美好社会的渴望与追求,认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普遍追求。

学习重点:

1、深切体会《桃花源记》似癯实腴的语言特点。

2、从文本中概括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筑的社会的特征,感受和理解《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诗人及劳苦百姓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由此推及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

学习难点:

1、揣摩“土地平旷……怡然自乐”这一文段,想象和丰富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画卷,从中概括、提炼陶渊明构筑的平等、安宁、富足、没有阶级和压迫的理想社会。

2、从老子的“小国寡民”,《礼记》的“大同”社会,托马斯的“乌托邦”中,透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解,查阅工具书,口译全文。标记不能理解以及不能确定的字句。

2、仿照语文老师平时的板书,自己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设计板书,要求简洁、概括性强。

3、收集资料:(1)、《桃花源诗》;(2)、古代描写百姓艰辛生活的诗句、成语;(3)、东晋末期社会背景;(4)、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事件背景。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有没有同学到过叫“桃花源”的景点的?

生谈旅游经历。(若无,则略过)

师:这个国庆假期,老师就去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那里有一个叫世外桃源的地方。不过在全国有30 多个地方名叫“桃花源”!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比较有名的几个。(展示图片)真是“处处桃花源,渐欲迷人眼”!桃花源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却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那真正的桃源一探究竟。(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