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教学设想: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篇经典散文,一千多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桃花源三个字,几乎妇孺皆知。而文人更是对其颇有兴趣,王维因作《桃花行》,韩愈、苏轼探求桃花源的真实性,李白作《桃源》诗“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可怜渔歌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李群玉、杜牧为相约为常德桃花源题诗……而当代,“桃花源”成了各地旅游商家们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全国有三十多个“桃花源”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一篇《桃花源记》何以有如此大魅力?这两堂课就围绕此带领学生感受《桃花源记》的魅力之所在。《桃花源记》这篇散文的语言,一如陶渊明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冲淡而意味隽永。因此,感受《桃花源记》语言之似淡实浓,是领会其魅力的一方面——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桃花源记》所寄寓的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愿望,也是当时劳苦百姓的共同愿望。古今中外的文人、哲人都对理想社会有所描述,其实这反映的是全人类的普遍心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引导学生由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构筑,感悟其中反映的人类的追求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的普遍愿望,从而感受《桃花源记》的另一层魅力——永恒的思想魅力。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深切体会《桃花源记》似癯实腴的语言特点;(2)、从文本中概括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筑的社会的特征,理解《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诗人及劳苦百姓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由此推及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桃花源记》中集中体现陶渊明语言特点的句子集中在“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因此紧抓这49个字,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1)揣摩文意的基础上,指导朗读;(2)引导学生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丰富该段所描述的景象;(3)探究这段文字背后陶渊明构筑的理想社会。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分析,学生切身感受陶作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构筑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结合背景使学生最终走向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理解《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做为古文,要达成以上两个教学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字句和文意,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基于《桃花源记》语言较浅显易懂,所执教班级学生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且进入初二已有一定文言知识积累和文言语感,字句的理解和文意的疏通以课前预习的形式完成大部,做到粗通文意。课堂上老师只提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解决字句理解的疑难问题,将文意疏通贯穿于完成教学重点(1)中。课后则要夯实文言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识记重点字词和特殊字词、句式。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