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语文教材数次改革,但却没有改掉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在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篇幅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而在初中升学水平测试的语文卷中,文言文(课内以及课外)所占的分值(将近17℅)也不少。这使得众多的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形式单调。那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呢?以下是我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浅见。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众所周知,文言文因离我们的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拗口,因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一幅幅迷人的自然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并给图画配上精当的解说,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巧妙结合,把学生领入了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学生因此表现得热情高涨,甚至有些学生未等我讲完,就急切地发问:“老师,这是什么地方啊?好美啊!”于是,我就顺势出示课题《岳阳楼记》,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鼓励学生:“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登上岳阳楼,领略迷人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范仲淹当时登楼的情怀吧!”此时,学生有了高涨的学习热情,两节课下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要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效果差的又一原因,还是老师的“包办”政策造成的。在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这不知、那不懂,因而对一篇文言文,很多老师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一节课下来,不仅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其实,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从旁点拨、解疑。让学生从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如教《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理解课文,在此过程中把有怀疑的读音和不懂的字句标示出来,然后全班一起来释疑。之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和发言,我只是从旁给与点拨和补充。于是,两课时的文章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三、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文言文教学不能单纯的进行词语解释加句子的翻译。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培养与训练,让学生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具体做法是:

1、加强形式多样的读,有个人读,有集体读,有范读,有分角色读,有配乐读等。

2、鼓励学生品读精彩语句。教材所选文言文不乏精彩之处,让学生圈画、反复地朗读,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文言文的诵读更是如此。背诵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任务之一,能背识一定数量的名篇、佳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让学生喜欢学,让学生主动学,并加强学法的指导,定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