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重头戏。在新课程实施中,重构阅读教学的理念,改革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更新阅读教学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自我发现的潜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阅读教学真正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而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与沟通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互为依存为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文本,可以改善自己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完成新意义的建构。所以阅读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建立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因此,在教学设计、目标确定上,要遵循“面向全体原则”,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同样要考虑学习困难生,还要把握“灵活多样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把阅读的权力和自由交给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等,充分利用这种对话关系,积极创造对话条件,拓展对话的空间,广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各种对话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兴趣爱好都不相同,为了鼓励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如本人在教《芦花荡》时,在 “非指导性”、“非预见性”教学理念的启发下,提出了几个与学生兴趣相联系的问题,如“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你对主要人物有什么看法?你最欣赏他哪种性格?哪一个地方写的最动人?为什么?哪一个地方最让你困惑?”当学生走进文本后,就有不同的选择,有的同学喜欢老头子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的同学佩服老头子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也有的同学欣赏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的性格;还有的同学喜欢作者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气息的环境描写;最让困惑的地方是在严酷的抗日对敌斗争中,老英雄何以如此悠闲自得?由于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在讨论中学生各取所需,各抒己见,或理解,或欣赏,或朗读,或议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情,成为一种快乐的富有诗意的学习活动。通过交流对话,还促进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