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能理解,作为军人,又怎能贸然相信他们的一面之词呢?

边防军把电话打到了昆明植物研究所。

“是的,冯国楣是我们所的植物学家。”

“不错,他们是去寻找大树杜鹃,寻找国宝!”

边防军热情地将他们送了出来。

大树杜鹃究竟在哪里?经过了60多年的岁月,难道已经灭绝?或者是生活的区域很狭窄,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了寻找大树杜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冯国楣陷入了困惑之中。

当然,探索的道路从来是不平坦的。他思索着各种的可能,怎样才能将寻找计划有效地进行下去。

在苦苦的思索中,突然有团火花一闪,福瑞斯特在采集活动中,时常要雇用大批的劳工,且多是采集地的人,这些人应该还有人活着。

抗日战争中,冯国楣曾在丽江数年,当时就听说过有人被福瑞斯特雇用过。可时隔60多年了,人间沧桑,世事变幻。他苦苦地回忆着,紧张地查阅资料。

有一天,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福瑞斯特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个人似曾在哪里见过。对,很可能就是那个老赵。

于是,冯国楣赶到了遥远的丽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历经种种曲折,终于找到了住在一个小镇上的老赵的家。

开门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满脸的茫然。她不知道这群不速之客来干什么?

当她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说是记得当年有个英国人找老赵去干事,一去就是多少天。但干什么事不知道。

又问,老赵呢?

老太太的泪水从干枯的眼眶里流下:

“你们该早点来。迟了。他已经走了。”

冯国楣的心往下一沉。等悲伤过去之后,他和老太太拉了一些家常。老太太已近80岁了,记忆力很差,唯一的线索断了,但却证实了那照片上的人确实是老赵。

老赵的朋友呢?有没有曾经和老赵一同帮福瑞斯特干事的?他想方设法激活她已经忘却的记忆。

在茫茫的回忆中,老太太终于想起了一位纳西族的汉子,他姓和,叫和文明。又终于想起,他现在住在玉龙雪山下的雪松村。

冯国楣再风风火火地赶到雪松村,找到了和文明。

和文明已是80多岁的老人,当听说是为寻找大树杜鹃的事,很激动:

“好啊!我常念着这事哩,是该去找到它了!它是我们中国的国宝!过去洋鬼子欺侮我们,就是那个福瑞斯特,他从高黎贡山,从丽江拿走了多少东西?统统运到英国去了。”

老人的记忆力还算较好,依稀记得那次进山的有30多人。那棵树很粗,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它砍倒。那个叫福瑞斯特的洋人高兴得不得了,他平时根本看不起我们这些中国人,可那时却不一样了,一会说半生的汉语,一会叽里哇啦说一大通。

他看着锯下的圆盘,宝贝得不得了。在圆盘上,涂满了油膏,捆扎得牢牢实实,命令一个姓张的人,专门将它背了出来。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