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描述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重点词语的品读,领悟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初步了解诗中隐含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充分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情感。

教法学法:

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举足轻重的历史,但离学生太遥远了,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为此,我采取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朗读指导法和电影教学法等学法进行突破。同时,我始终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采用搜集资料法、小组讨论法、想象体验法、朗读感悟法等教法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解读背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毛主席的诗吗?从他的诗中我们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毛泽东的另一首《七律·长征》,看看又有怎样的气魄呢。(板书课题)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长征背景,为理解诗句的意思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识记生字、新词,读通句子,并初步感知这首诗的节奏和情感;在交流对长征印象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相互争议,体会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想象品读,理解感悟。

在这个环节,我分两步推进。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诗歌,围绕中心句,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体会“远征难”(难在何处?)和“只等闲”(又何以等闲?)。

师:同学们,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难”?

生:我从“五岭逶迤”体会到了“远征难”。

生:我从“乌蒙磅礴”体会到了“远征难”。

生:“金沙水拍云崖暧”也让我感受到了“难”!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让我有一种寒冷的感觉,红军长征的确是“难”!

生:还有“千里雪”。

。。。

师:是啊,红军长征历经千山万水,步步皆难。可是,在红军眼里,“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何这些“难”又都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呢?(进入第二步的学习)

第二步,抓住关键词,品读感悟情感。

1、学习第2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重点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

师:(出示红军长征的照片)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张照片,你能想象一下红军长征的情景吗?

生:我能想象红军长征途中一定困难重重。你看他们肩上背着沉重的军需用品,脚下的路高低起伏,连绵不断,他们步履蹒跚,一步一步地丈量着这路,走得多么艰难!

生:我也能想象红军在长征路途中的艰难。你们看,有的红军叔叔手里拿着草根和树皮在啃,他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可他们还得拖着虚弱的身子去攀登一座座雄伟的山峰!

师:红军就是这样,穿着破草鞋,背着沉重的军需用品,吃着草根树皮,用脚一步一步丈量着这连绵不断(画简笔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逶迤”)的五岭,攀登这气势雄伟(画简笔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磅礴”)的乌蒙山。(并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可在红军眼里,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生: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腾细浪”指什么呢?

生:“腾细浪”当然是指腾起的细小波浪。(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简笔画)

师:“走泥丸”呢?是什么意思?

生“走泥丸”就是指走在滚动的小泥丸上。(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简笔画)

师:你们看:在红军的眼里这逶迤的五岭就是——(生:腾起的细小波浪。)磅礴的乌蒙山就是一个——(生:滚动的小泥丸。)

师:现在,带上你的感情,来读读这句诗吧!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这句诗,在读中体会其中所体现出的红军的乐观与豪情。)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意,并引导学生想象情景,体会含义,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借助板书的视角冲击,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伟大气魄。)

2、学习3、4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重点体会“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

在指导学习诗的第3句时,我先播放金沙江的视频。

师:同学们,假如你站在水流湍急、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的江边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太可怕了!

生:我想用我积累的成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金沙江水,这里令人胆战心惊!

师:红军既要渡江又要抗击敌人,难吗?

生:难!

师:那红军是怎样渡江的呢?(补充巧渡金沙江的资料),红军凭着勇敢机智巧渡金沙江。诗中一个“暖”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暖”是攻克天险后的大快人心!

生:“暖”是攻克天险后的兴奋激动!

生:我从“暖”字体会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生:我从“暖”字体会到红军在困难面前的乐观精神!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诗吧!

(生感情朗读这句诗)

师:金沙江是巧夺,泸定桥则是硬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电影吧。(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

师:同学们,看到这里,你一定有什么感受想急切地表达吧!

生:水急让人心寒!

生:桥险让人心寒!

生:战斗的惨烈更让人心寒!

师:这样的困难红军依然凭借着无所畏惧的精神一一克服了!同学们,让我们在反复的颂读中深刻体会这句诗的意思吧。

(我通过播放电影精彩片段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不仅促进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了联想,激发了情感,符合教学中的直观性和感染性原则,老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接着,再紧紧抓住“千里雪”体会“远征难”;紧扣“尽开颜”体会红军的“只等闲”的乐观主义精神,并通过朗读表现喜悦之情。老师再相机小结:这一“暖”一 “寒”,一“喜”一“悲”真是难啦!可是在红军眼里又算什么呢?那正是-------学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时老师再追问一句:是什么让红军有如此豪迈的气魄呢?是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是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揭示文章中心。

四、配乐朗读,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精神的赞叹之情,再读全诗吧!

(教师从节奏、旋律、韵脚、情感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在豪迈的、气势磅礴的音乐旋律中,读出气势,读出个性,读出诗中蕴含的英勇气概和乐观精神。)

五、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我顺势播放用《长征》这首词谱写的歌曲视频。此时,伴着音乐的节奏,师生同唱一首歌,用歌声表达了内心的感言,升华长征精神。最后指导学生背诵诗歌,一气呵成。在声情并茂的背诵中,结束本课教学。

(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情境,从总体上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课虽结束,但意蕴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