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岌岌可危、沁人心脾、万籁俱寂、肆虐、晨曦”等词语。

2.学习袁隆平具有的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品质。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袁隆平坚持不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2.理解课文中对袁隆平的描写。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袁隆平的资料、图片、名言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交流 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学生搜集到的“袁隆平与水稻”的资料。

2.出示袁隆平的名言,师生交流对名言的感悟和理解。

(1)“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2)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隆平

3.总结导入:中国人们说“农民吃饭靠‘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可见袁隆平在中国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袁隆平,感受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4.板书课题并解题。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他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成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圈点勾画生字新词,重点句段。

2.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指导认读。

肆虐 骤增 笼罩 岌岌可危 晨曦初露 辗转反侧 大海捞针 十年动乱 百劫千难

3.用课文的内容来解释上面重点的词语:岌岌可危 辗转反侧 十年动乱 百劫千难 大海捞针。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袁隆平与水稻杂交的几件事。

三、再读课文 概括标题

1.小组合作分部分读课文,共同概括每部分的小标题。

2.师生交流,总结课题,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奇思妙想。

第二部分:迎难而上。

第三部分:艰难寻找。

第四部分:终获成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重点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摘抄你感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成就导入

1.按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小标题,把每部分内容说一说。

2.出示课文写袁隆平成就的句子,感受袁隆平的伟大,激发学生对袁隆平的敬佩之情。

3.总结导入:是啊,袁隆平的成功是辉煌的,是举世瞩目的,但他成功之路却是——?百劫千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成功者背后的酸甜苦辣。

二、品味精彩 感悟成功

1.自由读文,思考:袁隆平为什么会被誉为“当代神农氏”? 为什么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奇迹呢?从文中找出具体说明的句子来。

2.片段读悟,感受袁隆平的精神。

片段一: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的透过稻叶,滴进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 没找到。

第二天, 没找到。

第三天, 还是没找到。

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踪。连续十几天烈日得烤晒。袁隆平的皮肤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

①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②再读读这部分内容,看看那个词最能表现出寻找的艰难,(大海捞针,随机板书)大海捞针在文中指什么?还有哪些词体现出艰难,带着你的感受读一下吗?

③ 渲染:老师仿佛看见,炎炎烈日下,袁隆平挥汗如雨,他弯着腰,弓着背……你仿佛看见怎样的情景?(指生叙述)

④ 谁能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读读这部分?

⑤ 烈日当头,袁隆平就是这样艰难的找啊,找啊……(引读)到底找了多长时间?(六年)

⑥ 整整长达六年啊,一年是365天,六年呢?(随即在黑板上板书)2190天啊,历尽千辛万苦,就为寻找一株“雄性植株”,此时,你感受到什么?(寻找的艰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随机板书——(坚持不懈)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

⑦ 这六年来,袁隆平仅仅在一个地方找?而是——跑遍了半个中国,什么叫跑遍了?(踏遍了每一寸土地,走过了每一个角落,叫跑遍)

小结:为了寻找一株雄性不育植株,历经2190天,足迹遍布半个中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袁隆平的——坚持不懈,让我们和袁隆平一起艰难的寻找(齐读这段话)

过渡:从文章的二、四两部分,你还能感受袁隆平经历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面对的。 粮食,粮食,有什么办法能增加粮食产量呢?袁隆平,这个普通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片段二:(一)“那是一个阴沉的黄昏……污水搅拌成一团”

1.十年动乱期间,人为的破坏,令袁隆平——痛哭流涕 痛苦不堪,他为什么“痛哭流涕、痛苦不堪”?(“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他的全部实验成果,稻苗被毁坏)板书:十年动乱

2.这场劫难令每一个人都感到心痛,但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袁隆平的助手保存了四钵稻苗

这是四钵怎样的稻苗(失而复得 劫后余生),面对这四钵稻苗,袁隆平……的神态是怎样的?

(二)夜色下,袁隆平捧着劫后余生的四钵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抚摸着。

1.通过这个句子,你充分体会到什么?(对稻苗的珍爱,对科研成果的热爱)

2.谁能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3.小结: “十年动乱”期间,人人自危,可是袁隆平一心挂念的只有他的科研和科研成果 ,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热爱科学)随机板书:不顾安危

过渡语: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在袁隆平研制初期,他还遇到什么困难呢?读读第二部分,找出相关段落。

片段三:然而,水稻杂交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①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外国研究人员的放弃,西方学者的断言,无形中给袁隆平施加了……(压力)(相机板书:外界压力)

②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却——(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硬骨头”在课文中指什么?(搞杂交水稻)为什么称之为硬骨头?(水稻杂交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说的对,知道什么叫 “前无古人”吗?(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而袁隆平却决定要——(“啃”)

③“啃”可以用什么词代替?(咬、 嚼) 可以换吗?为什么? (因为“啃”更能体现出困难大,不易克服)

④ 前人没有做过的世界性大课题,西方学者都为之却步,就是这样一块“硬骨头”,袁隆平却偏偏要“啃”,你感受到什么?(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勇于尝试、不畏惧困难)随机板书——、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勇于尝试、敢于挑战

⑤把这些词读好了,句子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试试?(引导学生朗读)

指导:应该把“硬骨头”重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是迎难而上的袁隆平;重读“偏偏,”这是一个勇于尝试的袁隆平,“啃”这是一个敢于向困难挑战的袁隆平。

片段四: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饥饿,像阴天蒙蒙的雨雾,笼罩在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中华大地上。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锅清汤,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里,躺着一个个因饥饿患水肿病的大人和孩子……

袁隆平,这个普通的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教师,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他脑海里突然萌发出一个惊人的念头: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一个黄色的笔记本上,袁隆平记下了这个奇妙构想。他决计要像传说中的神农氏那样,制造一根神鞭,驱走在中华大地肆虐的饥荒恶魔。

① 看到这样的情景,袁隆平是——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② 能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吗?(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心急如焚:心急火燎)袁隆平为什么而忧?为什么而急?

③ 他为中国大地遭受饥荒而忧,为人民吃不上粮食而急,说明什么?(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⑤ 直接引读,面对这样的现状,袁隆平脑海里突然萌发出一个惊人的念头:……

小结:袁隆平不仅仅是这样想的,还顽强的这样做了,经过百劫千难,袁隆平终于在1975年成功研制出早熟高产的水稻。

三、总结全文 体会感情

1.那么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收益呢?(指读32.32自然段)

2.袁隆平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际友人是怎样评价他的?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出相关的句子,(随机板书:第五大贡献)

3.总结:培育杂交水稻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一个人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造福人类的奇迹。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一切都说明他不愧是——“当代神农氏”。

4.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部分内容,把你对袁隆平的感情送进去,读出来吧。

板书设计:

当代神农氏——袁隆平

(炎帝)

西方压力 迎难而上

百劫千难 不顾安危

大海捞针 坚持不懈

十年动乱 第五大贡献

练习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ì nüè fù yù chén xī fēng shuò cuò zhé lěi sì

( ) ( ) ( ) ( ) ( ) ( )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 )可危 忧心( )( ) 心急如( ) ( )人心( ) 痛苦流( ) 万( )俱( ) 痛苦不( ) ( )( )反侧 百( )千( )

三、照样子从文中找词语。

1.枫叶如丹: 、 、 。

2.工工整整: 、 、 。

3.生机勃勃: 、 、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失败( ) 喜出望外( ) 丰硕( ) 肆虐( ) 放弃( )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岌岌可危:

忧心忡忡:

六、读读每组中的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个写得好,为什么?

1.a.他决计要像传说中的神农氏那样,制造一根神鞭,驱走在中华大地肆虐的饥荒恶魔。

b.他决计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a.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b.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挫折、打击。

3.a. 他找啊,找啊!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 还是没找到。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踪。

b. 他找啊,找啊!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踪。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袁隆平是 ________,被誉为 ________。他培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迹,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因此,这不仅是袁隆平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本文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四个方面表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3.“神农氏”是指:________ ,作者把袁隆平比作“神农氏”是因为:________。

八、课内阅读

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的透过稻叶,滴进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没找到。

第二天,没找到。

第三天,还是没找到。

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踪。连续十几天烈日的烤晒,袁隆平的皮肤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

1.联系课文内容,在横线上给这段话加个小标题。

2.在第一自然段中圈出动词,读一读,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3.查字典填空。

“灼”按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___ ,再查________ ;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 ,再查________。它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4.按下面的提示写词语或句子。

(1)说明寻找雄性不育植株环境之恶劣的词语:________ 。

(2)说明寻找雄性不育植株时间之久的句子:________ 。

(3)说明寻找雄性不育植株范围之广的句子:________ 。

(4)说明袁隆平具有不畏艰险、献身科学事业的句子:________

九、课外阅读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回眸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美丽。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对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农,实在是出人意料。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当年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永远,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6亿中国人的命运。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

在安江农校,他一呆就是19年。回顾在安江农校的教学生涯,袁隆平感触良深:“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生物学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在以后的作物育种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袁隆平以非凡的努力完成了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为将来的科研打下了基础;同时,一场梦魇般的饥荒最终促使他全力以赴的编织杂交水稻梦。

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腾飞的起点。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注音。

梦魇( ) 回眸( )双眼灼灼( ) 全力以赴( )偏僻( )

2.给下面的词语写出近义词。

刹那间( ) 执着( ) 违背( ) 质朴( ) 非凡(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义无反( ) 风华正( ) 神采( )发 不解之( ) 全力以( )

4.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袁隆平儿时的梦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这样的梦想?

(2)为什么说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腾飞的起点?

5.同学们,你有美丽的梦想吗?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 北师大版语文六下:《当代神农氏》案例

 >>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当代神农氏 课文

 >> 《当代神农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