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五岁时,转入一所新的幼儿园。刚入园不长时间,我就发现有一些问题,老师多次和我说宝宝的一些情况,孩子吃饭太慢,孩子中午不睡觉,这孩子爱哭啦,有的时候还喜欢去打别的小朋友,但又很害怕别人来还手。

我就在思考,如果因为孩子的这些问题使老师不喜欢和孩子交流,不愿意去带孩子,这样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不良影响的。我不希望孩子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采取了以下做法

 1、客观的分析孩子是真的犯了错,还是与其他孩子相比,存在某些差异性。 性格文静,胆小,但有些急躁,一着急就会流眼泪。吃饭慢、中午不睡觉是自幼就养成的习惯。这本来不算什么错误,但确实给老师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不便。

 2、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感受老师的辛劳,感谢老师的付出,激起教师道德上的崇高感。爱哭的性格、慢腾腾的吃饭从不睡午觉的习惯,更增添了老师的辛劳。对老师的付出,我真诚的表示抱歉和感谢。结果老师反而不好意思起来。

3、主动和老师沟通,全面客观的认识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作用,更好的教育孩子,他们身上的有些问题,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但老师却很客观。

 4、用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秀,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使孩子得到老师、同学的喜爱与赞赏,淡化对小毛病的强化,在良性环境中更好的成长。

专家认为当老师说出家长不想听的话时,家长要诀,如果家长不尊重老师的建议,那么,老师和家长合作的愿望就会减弱。家长不妨告诉老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在和老师交谈中说:“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怎样配合你工作?”“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类事件发生?”这样的话,可以缩短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为双方的进一步交流营造诚恳、融洽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