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的谈话,让我和海希建立起了一种很默契的感情。每次看见他,我心中都会涌起母性的情感,可能是因为他那褐色的意大利眼睛所流露出的惶恐,可能是他每次温柔依偎在我的身边流露出的安静。

海希的烦恼实际上很简单,他需要适应的时间、需要周围人有耐心听他说的话、需要人们理解他。他需要安全感和稳定,当一个环境表现出不友好的时候,他会立刻选择用“使脾气”来应对。这个敏感而骄傲的家伙需要一个广阔的、耐心的、包容他的环境。

想想,孩子们的要求真的不高,他们无非就是希望能有人花点儿心思弄懂他们的想法,无非就是希望大人们能够耐心一点儿。可是我们,却是那么的苛刻。我们不允许孩子们说不清楚的话,拿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给他们犯错的机会。

海希总让我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大人怎么也不能明白我们的意思,而我们也懒得给他们解释。[成年人往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们的语言,所以经常不能明白孩子的真正想法,而孩子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交流障碍就会越来越严重。]

海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能够理解他、支持他的父母。看着海希长长的睫毛,我迷失在他的目光中。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而被忽视,他们都在哪里?

可爱的海希每次见我之前都会把弄个头式。他妈妈告诉我,每周二他都说:“今天我要弄弄头发,今天是我和兰海的约会。”

人活着有很多的角色需要扮演。比如我吧,父母面前是女儿的角色,工作中是教育者的角色,和朋友们一起是伙伴的角色。

而每个周五,是属于“我”的角色。

我喜欢在这个上午享用一次慢悠悠的早餐,坐在咖啡馆临窗的位子,看着大街上的人来人往,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的思想随着弥漫在空气中的咖啡香味而自由飘散。听到一阵淅沥声,我才发现天上下起雨来。雨顺着屋檐滴落,恰恰纵容了我的思想。

第一次我和孩子们在世界通识的课堂上讨论艺术时,他们说艺术就是雨声,无论大小都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这场雨,让我联想到了那场雨,那场在深圳的大雨。

去年夏天,我们带着一群北京孩子去深圳--一座着名的移民城市。

天气一直晴朗的深圳,像是刻意安排了一场大雨迎接我们,从上午就开始下雨。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一出机场就直接被送往基地了,根本没有时间执行策划案中相互认识的这一程序,以至于无法在第一时间与深圳的孩子们交流。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坐上大巴,不一会儿,都昏昏欲睡、渐无声息。我闭着眼睛,却无法入睡。这是我们第一次把暑假活动的营地设在外地。这次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扩大孩子的朋友圈,让他们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这也是为他们将来国外行走打基础;二是通过各种挑战性的任务,让孩子们迅速建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