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则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则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他们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观规律而不顾,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于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说”的精神,若常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便会失去自主性,焦虑也由此产生。人生活在现实之中,没有一个人不被评说。所谓“人品”之“品”便是三张嘴。在那风气不正的环境中,人品之好坏,常是由人说成的,所以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若老是考虑“对不对得起别人?”、“别人会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脸色办事,看朋友的面子说话,四面讨好却可能落得四面楚歌。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朋友忠告。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只会落得形影相吊、无人理睬的境地。孔子云:“知耻者近乎勇也”,“耻”字的构成是个会意字,有两种书写情况:一是“耻”,即是你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之时,应该止住你的行为;另一是“助”,即当你听到别人说你时,应该用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能如此,便是“知耻”,否则便是“无耻”。心理医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与别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这样。比方由“月亮”想到“太阳”或“星星”或“黑夜”等;由“花儿”想到“小草”或“幸福”或“姑娘”等,都是正常的联想。但那些“对月伤心”者,由“月亮”想到“死亡”;“见花坠泪”者,由“花儿”想到“痛苦”,就显然与众不同,使人难以理解。若经常都如此“与众不同”,其心理便可能不健康。推而广之,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谈、举止、嗜好、服饰等,总是与人差别太大,与现实格格不入,又如何能得到心理健康呢?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