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幼儿故事以其语言的优美性、情节的生动性与题材的趣味性深受幼儿喜爱。许多优秀的幼儿故事一直是幼儿成长中的好伙伴。这些作品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智慧,发展幼儿的语言,并增强幼儿对文学和生活的感悟与理解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以教师提问为主的问题设计模式由于其形式的“套路化”、“单一化”,而使幼儿逐渐丧失了对故事作品的兴趣。因此,在故事教学活动中,必须将教师的单向提问转变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提问,让幼儿在倾听作品后,能主动地将一些自己听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那么,如何在故事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1.布置环境

在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在环境中布置有关故事内容,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想想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如在故事《马戏团的狮子》的教学活动前,就可以先将大狮子在草地上表演,因为没有观众而大哭起来的这一情节布置于墙面环境之中,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想想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悬念感:“森林之王大狮子为什么会哭呢?”从而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强烈愿望。

2.自主阅读

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将故事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引导幼儿通过自主阅读故事图书产生问题。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故事《月亮船》的教学活动中,先让幼儿自己阅读图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语:“你有什么看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地方?”使幼儿对“故事中小兔的尾巴会变长”这一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强烈愿望。

3.情境表演

将故事中的情节转化成可视的情境表演,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提问愿望。故事情境表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故事教学开始之前,请其他班级幼儿来表演,本班幼儿通过观看表演,激发对故事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二是在故事教学中或延伸活动、区角活动中,启发幼儿对故事内容本身进行表演或者改编故事、续编故事进行表演,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其问题意识的目的。

4.图文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引导幼儿猜一猜、想一想。这种形式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不仅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趣味性,更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提问的愿望。如在学习故事《夏天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教师根据问题“为什么我们怕热,而大树妈妈却不怕热?”设计了一张对比鲜明的图画。左面画的是一个汗流满面皱着眉的人,而右面是一棵拟人化的笑眯眯的大树,在画面上方写着“为什么?”三个字。幼儿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地把文字与画面的意思结合起来,产生了“我”来试一试、猜一猜的强烈愿望。

5.反复倾听

反复倾听故事,引导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边听边想,同样可以激发幼儿提问的意识。特别是对一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来说,反复倾听可以留给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如在学习故事《泡泡找来的朋友》这一活动中,考虑到一部分幼儿可能对故事中“泡泡原来是小姑娘吹的”这一情节不理解,教师就先让幼儿听一遍故事,使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再讲述一遍故事。幼儿听了两遍故事以后,提问的人数就明显地增多了。

6.欣赏音乐

有时音乐语言的刺激,也会激发幼儿想象并产生提问的愿望。如在学习故事《神笔马良》中,教师为“马良梦中得到一支神笔”与“马良用神笔为大家画画”这两段故事内容配上了一段富有神秘气息的电子音乐。幼儿在听了配乐故事后产生了一连串联想:“为什么这支笔这样神奇?”“为什么这支神笔想画什么,就有什么呢?”

二、巧用多种策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层反馈法

首先,幼儿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层次,教师要善于区别对待。对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如一些描述型问题可以直接告知。对于因没有昕清楚而造成误解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再次倾听故事,并启发幼儿从故事中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对一些带有探究性的质疑型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展开重点讨论。对于知识型问题,则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之外的资源进行补充或认识、理解。其次,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对于比较浅显的问题,可以利用幼儿的资源,结合他们原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让他们相互帮助解决。

2.实物释疑法

即通过图片、玩具或实物的出示,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针对学习《夏天的秘密》中幼儿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棉桃?”教师出示一株真正的棉桃,用具体形象的实物使幼儿对棉桃有了整体的认识。针对“什么是红头发的幼儿”这一问题,教师画了一个头发火红的幼儿,帮助幼儿在观察中自己找到答案。

3.实验释疑法

教学中,可以利用小实验的方法使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故事中所隐含着的一些生活经验方面的问题。如针对故事《小马过河》中幼儿提出的“为什么松鼠说河水很深,而老牛却说很浅”这一问题,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水盆、松鼠与牛的塑料玩具,让幼儿先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水分别到达牛和松鼠的哪个部位,然后再想一想它们讲的话有没有道理,使幼儿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自主解决了问题。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故事《猴子捞月》。

4.其他释疑法

如听辨释疑法,当幼儿不太理解故事中的某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反复地倾听故事内容,启发幼儿从故事的语句或情节中寻找答案;比较释疑法,当幼儿在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两种观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就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展开适当的辩论,从而选出一种比较合适的观点;迁移释疑法,将图书阅读与故事倾听相结合,让幼儿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等。

当然,在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时,教师还需注意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在作品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较为精确、朴实,内容上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故事作品作为教材。因为这些故事在叙事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情节发展往往具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悬念感,能留给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便于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幼儿的可逆性思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要善于研究作品,选择一些有讨论意义的问题如奇思异想的问题、逻辑问题、观念碰撞的问题、不同思维发展方向的问题等,来引导幼儿积极辩论,各抒己见。其次,当讨论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再次激发疑问的方法,提供冲突点,鼓励幼儿再次思考。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解释、讲解,不要代替幼儿思考,要给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并鼓励幼儿从各自的理解水平、各自的思考角度提出问题,无论幼儿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肯定其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