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 也就是说:一日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就要积极营造教育的氛围,要理解幼儿,理解他们的童趣、童真,关注他们的感受,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接纳、关怀、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及时追随孩子的兴趣,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

一、洗手的感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洗手,是我们每个人经常要做的,也自认为很简单的事。然而,通过观察孩子们的洗手情况,我发现,在如何合理、快速洗手方面,孩子们给我上了一课。

那天户外活动结束后,幼儿陆陆续续地走进了盥洗室,有的在小便,有的在洗手,盥洗室里挤满了人,大多幼儿在等着。由于我班用于洗手的水龙头只有4个,幼儿等待的时间难免会长一些。我也一直感觉洗手这个环节需要改进,因为幼儿的等待时间太长,不利于活动的开展。据观察,每个幼儿洗手的时间大概在30秒左右。另外,在洗手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节约用水,洗一次手,要开关两次,尤其在抹完肥皂开水龙头冲洗时又将肥皂沫留在了开关上,手洗干净后关龙头时又会将手弄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决定让幼儿自己思考,想个合理、可行的方法。一来,幼儿的思路会突出于成人之外,二来他们自己讨论出的方法幼儿更愿意去尝试、执行。结果,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而其中一个幼儿的方法值得推荐:洗手时,两两合作,让排在后面的幼儿负责开关水龙头,这样,既缩短了洗手的时间,又不会将洗干净的手再弄脏。经过尝试,大家一致觉得这个洗手的方法非常好。

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看到幼儿内在的潜力,在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大树上的沙包——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性。

我班户外活动场地上,有一颗高高大大的广玉兰,大大的树冠,象一把大伞,树上的叶子大且厚。孩子们很喜欢在树下做游戏。

一天,我又带孩子们去场地上玩沙包,幼儿有的把沙包顶在头上学杂技表演;有的将沙包当做武器,向远方的老虎投掷;有的用沙包去拍蝴蝶,看谁先拍到;有的则自由结伴,看谁扔得高……孩子们在场地上欢快地游戏,我也被他们深深地感染了,和他们一起享受着游戏的愉悦。忽然,我发现嘉嘉站在一边,用怯怯的眼神看着我,他手里的沙包不见了。于是,我轻轻地走过去问道:“嘉嘉,你的沙包呢?”他一声不吭,旁边的达达连忙说:“老师,嘉嘉的沙包没有了。”我又问:“会到哪儿去呢?”达达把我带到玉兰树下,指着上面说:“喏,在树上呢!”我一看,沙包果真静静地躺在树叶上呢。我连忙安慰嘉嘉:“不要紧,老师想办法把它拿下来。”就在这时,我脑中闪过一个想法:平时我们一直说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作一次尝试呢?于是,我就让身旁的幼儿,一起帮嘉嘉来取沙包,想想怎样才能拿到沙包。有幼儿说:“老师,你个子高,把手伸长,就能拿到。”我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可是树太高够不着。幼儿又开始讨论:“用手里的沙包去打树上的沙包”。我让他们看我尝试,结果,由于沙包是软的,并且是平躺在树叶上,树叶又较大较密,虽然碰到了沙包,但掉不下来,看来这个办法还是不行。我让幼儿再想办法,看看周围是否有可以利用的东西,幼儿四周找了一会,只发现了几个衣架,我们又围绕着衣架和沙包展开了讨论。因为树太高,拿着衣架去够,还是差了一点,这时候,达达叫了起来“老师,有办法了,你拿着衣架,往上一跳,就可以够着了。”其实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让孩子自己想比我直接告诉他们意义更大。我让孩子们看着我的膝盖,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跳,将衣架对着沙包拍了一下,沙包终于掉下来了,幼儿登时欢呼起来,又高高兴兴地投入到游戏中去了。

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但这件事却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光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幼儿,而是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为幼儿创造出探索、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随机教育这个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璠璠的瓢虫——巧用家长资源,为幼儿提供学习、探索的机会。

一天上午户外活动时,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正开心地玩着。璠璠妈妈拎着一只塑料袋走了过来,我一看,里面有几颗蓬哈菜,还有一只小小的虫子,原来是一只漂亮的七星瓢虫。璠璠告诉我:昨晚她和妈妈拣菜时,在菜里面发现了这只瓢虫,她妈妈就让她把瓢虫带来和小朋友一起观察、饲养。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见真正的瓢虫,更别说现在的幼儿,瓢虫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他们很少有机会能亲眼看到这些实物。我谢过璠璠妈妈后,就找了一只玻璃瓶,把菜和虫子一起放了进去。我及时利用这个机会,让幼儿说说七星瓢虫的话题,幼儿对瓢虫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于是,我和幼儿一起,利用中午午睡前的空隙,一起上网查了有关瓢虫的知识,使幼儿对七星瓢虫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小的瓢虫,也给了我一些感悟: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利用他们的便利,为幼儿提供一些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作为教师,要学会做个有心人,抓住一切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让孩子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梅花开了——通过自主观察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

我班户外活动场地旁边有一个小花坛,里面种了一些月季、梅花等植物。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经常会去看看。一天,幼儿发现花坛里梅花树的树枝上长满了许多小疙瘩,他们不知道是什么,纷纷走来问我,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故意买了个关子,我故作惊讶地说:“是呀,这是什么呢?”幼儿立即议论起来,有的说是虫子,有的说是树发出的芽,有的说是花苞,有的说是??我没有立即说出答案,而是告诉幼儿,可以天天来看看,它会有些什么变化,这样幼儿的观察兴趣会更高。果然,在以后的几天里,幼儿天天都去看,一连几天,变化不大,有的幼儿开始灰心了,我鼓励幼儿,坚持看,一定会发现它的变化的。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坚持天天去观察,他们发现那些疙瘩越长越大,终于有一天早上,幼儿一来到幼儿园就发现一些疙瘩不见了,在树枝上出现了一些花朵,幼儿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那是花苞。我又及时提醒幼儿找找梅花的叶子,幼儿发现,树上只有花朵没有叶子,经过后续观察后,慢慢地幼儿知道了一些植物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在观察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有了了较大的提高,观察事物的兴趣也更浓了。

五、种植的乐趣——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观念。

冬天的时候,我们在班级户外场地旁边的小花坛里种下了几颗蚕豆。慢慢地,蚕豆长出了小苗苗,我要求幼儿每天都给它们喝点水,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于是孩子们每天早上到户外场地上,都会主动去看看自己的种植物。一天,懿懿小朋友突然发现蚕豆开出了淡紫色的花,孩子们见了高兴极了,讨论着开了花以后会怎样?幼儿纷纷猜测,我故意不告诉他们结果,而是提醒他们继续观察。时间一天天过去,幼儿终于发现在蚕豆靠近根部的地方长出了一颗小小的豆荚。我让幼儿找找,其他的蚕豆有没有结出豆荚,它们又是长在哪里的。幼儿仔细地寻找着,他们终于发现了豆荚一般长在靠近根部的地方,要蹲下侧着身体才能看见。

看过了蚕豆从种植到结豆荚的过程,幼儿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买来了青菜的种子,决定将它们种植在我班的种植园地。我们带着孩子,发给每个孩子几颗种子,孩子们看着这小小的种子,非常好奇,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洒撒到了泥土里,并且在一起议论着什么时候会长出小芽。从此以后,幼儿不再需要老师的提醒,天天来给自己种的青菜浇浇水。看着自己种的青菜长出了小苗苗,幼儿别提多高兴了。每天他们会早早地来给青菜浇水,有的幼儿看到青菜叶子被小虫咬了,心疼极了,知道了农民耕种的艰辛,吃饭时也一改往日的习惯,每次总是将盛到碗里的饭菜都吃完,挑食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为幼儿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充分关注幼儿生活,把握教育契机,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主动挖掘有价值的素材,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探索和表现的机会,让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