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课题

1、 今天,老师要带着小朋友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读题。

2、 通过预习,你知道 “过”和“入”的意思吗?经过、进入。

什么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课文讲了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学生回答,教师板贴(禹)。

3、 教师总结:这是个历史故事,就写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看,这就是禹。(课件出示禹的图片)

并配有文字介绍(禹是距今有4千多年历史的夏朝的一位帝王,他曾带领群众治理了滔天洪水,是一位治水英雄。)

二、 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句。

1、 翻开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一共有多少小节?

2、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3、 自己读读生字词。

学习这些生词: 制服 治水 家事

郑重 洪水 终于 更足

严重 要紧 劲头 因为

(1)个读、齐读。

(2)齐读前提要求:这三行词语小朋友读得都非常棒!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排成三行?你能猜猜我的心思吗?

总结:第一行都是整体认读音节,且都是翘舌音;第二行的韵母都是后鼻音;第三行的都是前鼻音。(小朋友们真是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和一个聪明的大脑,猜出了老师的心思,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

(3)老师要给小朋友增加难度,有勇气挑战吗?去拼音并打乱。开火车读。

4、课件出示:呱呱

(1) 读读这个词。

(2) gū 表示小孩的哭声;它还有guā这个读音,原来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像这样的多音字课文中还有一个呢,读一读:同行

三、精读课文,剖析关键词句。

 精读第一段。

1、过渡:小朋友们,你知道什么样的水叫洪水呢?你们看——(视频)

2、这样的洪水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说一说)

3、是呀,洪水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让我们读读第一段。(课件)

 第二自然段

过渡:为了制服洪水,让洪水听话,后来……课件出示第二小节。学生接读。

 精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第三小节就写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请一个小朋友我们读读这个故事。(课件)

2、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正巧听到了什么声音?

当时同行的人是怎么说的?(课件两句话)

(1) 指导朗读。朗读点评: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知道了同行的人为什么劝说禹回家去看一看了。原来是因为(),谁来说说看。

(2) 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受,读读同行人说的话,好吗?

(3) 我们现在就是同行的人,一起来劝劝禹好吗?

3、禹为什么不进家门去看看,难道是不想不爱自己的孩子吗?让我们再来找找禹所说的话。(课件2句话) (1)从大禹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禹所说的话,好吗?

(2)在大禹眼中,家事和治水谁更重要?禹把老百姓的事装在心里,心里想的全是治水的事。

(3)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禹说的话。

4、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再现禹第一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好吗?(师生、生生朗读)

5、(1)过了几年,禹又一次路过家门,正好听到妻子和孩子的说话声,同行的都放慢了脚步,……再读这段话(说的话)。(师生配合)

(2)又过了几年,禹再次路过家门,孩子长高了,可他一面也没见过,同行的人……(师生配合)

过渡:就这样,读——最后一节。

1、13年的治水容易吗?你从哪个词知道的?(终于)是呀!为了制服凶猛的洪水,禹吃尽了很多的辛苦。

2、小朋友,你瞧!自从禹带领的治水大军制服了凶猛的洪水,黄河一带再也没有发过洪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黄河两岸到处是绿油油的一片。(课件)

3、老百姓这样幸福的生活应该感谢谁?(禹)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大禹。(板:大)

4、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天。

四、总结升华。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绩,建了禹陵,修了禹王宫,还筑了禹王碑(课件)

五、生字教学。

课文中的一些生字不仅要读准字音,记字形,还要写好它。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第一个生字是“行”(课件)

1、先来读准它。

2、它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部首“双人旁”,它比单人旁多了一笔——“撇”,但这两撇是不一样的,第一笔撇短,第二笔撇长。这两撇的起笔位置是在一条直线上。(课件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撇——在同一条直线上)

3、小眼睛看老师是怎样写好这个字的。注意教师写字姿势的示范。

投影(描一个,写一个),并写边讲解关键笔画。

请小朋友描一个,写一个。(姿势纠正)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投影。

学习第二个生字“更”

1、读准字音。

2、它是一个独体字。要想把这个字写好,关键是要写好撇画,这是一个竖撇,竖一半,撇一半。(课件:其余的撇——竖撇)

3、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并反馈。

还有一些生字要麻烦你们的语文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习了。

结束语:

15年后,洪水被制服了。禹回到了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时的情景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