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2013年IDF世界乳业峰会”在日本横滨启动的第三天,来自全球乳制品行业的75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乳业发展大计。作为中国乳企的代表,伊利集团受邀出席,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在会议上发言。

据悉,IDF是全球最高规格的乳业专业性会议,被视为全球乳业发展的风向标。本届峰会以“重新认识牛乳”为主题,分为“世界乳业领导者论坛”、 “乳业政策和经济”、“乳品的科学和技术”等几大版块。张剑秋在“乳业政策和经济”会议中发言,该会为IDF十大会议中分量较重的一个。

会上,张剑秋以“三大统一”和“三大趋势”概述了自己的观点,即乳业科技全球化和研发本土化的统一;战略全球化和市场本土化的统一;乳业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建设的统一;战略资源一体化,食品安全国际化,乳品市场扁平化。这一对于中国乳业趋势全球化的预测,被现场业内人士概述为“3+3模式”。

中国乳业“三大趋势”

随着中国乳业市场的兴起,业内最为关注的是,未来数年将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张剑秋在发言时表示,“全球乳业正逐渐融为一体,中国乳业已成为乳业地球村的重要一员,是世界乳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对中国乳业的走势,他做出了三大前瞻性的预判:一是战略资源一体化;二是食品安全国际化;三是乳品市场扁平化。

在他看来,在战略层面,先进的乳业呈现出全球战略资源一体化,产业链具备全球整合的属性,“是用全球的资源为全球消费者服务,包括战略采购、战略合作,还有战略投资。”

事实上,中国乳业与国际乳业一体化的最初形式是战略采购。近年来,世界经济互相渗透,中国乳业与世界乳业的合作也越发深入。比如,今年以来伊利在海外的重大投资、合作上,4月伊利在新西兰的投资获批,7月与美国DFA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便是基于战略资源一体化的首要考虑。不少中国乳企也在纷纷进行国际合作和海外投资,显然,纵向整合全球资源已成为实力型中国乳企的必然选择,而这对世界乳业新格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利通过长时间熟悉当地投资环境,运用了成功的商业合作模式,以此来降低伊利海外合作的风险,并为未来进一步‘走出去’积累了经验。”中国乳业专家宋亮的看法印证了张剑秋的观点。在宋亮看来,战略资源一体化的趋势,就是按照国际分工规律,根据资源配比选择合适地方进行生产,进而使得世界乳业成为一个大产业链。

由此也带来了另一趋势,即“食品安全的国际化”。张剑秋认为,目前全球乳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食品安全国际化已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有赖于各国在技术研发、行业自律、检验检疫等方面统一行动,共同营造食品安全的良好环境。

诚然,食品安全国际化首先需要推行一个共同的食品安全标准,其次是合作开展食品安全科技研发。乳业的产业链长,乳品安全问题因素多,这些特性决定了乳品安全技术方面的将成未来国际合作的一个重点。

另外,就中国这一新型市场特性而言,也呈现出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乳品市场的扁平化趋势日益明显,消费通路的扁平化也应运而生。”张剑秋认为,消费习惯的扁平化趋势下,中国消费者和国际消费者的习惯日渐趋同,一些本来针对中国消费者研发的产品比如伊利舒化奶,在国外乳糖不耐受的亚裔人群中同样市场大好; 而信息化时代的兴起,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消费通路。由此一来,消费者购买乳制品逐渐摆脱了传统渠道限制,乳企必须着手构建新的市场销售渠道和方式。

中国乳业“三大统一”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于中国这一重要乳业市场,如何把“全球化”和“本土化”有效结合?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乳业同行乃至世界范围同行都在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全球乳业,中国乳业新政的推出,带动了中国乳业转型,进而为全球乳业提供了新机遇。对国际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理念以及优良奶牛品种的需求都在不断增长。”作为三大趋势的解决办法,张剑秋提出了“三大统一”,即“科技全球化和研发本土化的统一,战略全球化和市场本土化的统一,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建设的统一”。

这一观点的抛出同样引发了现场的热烈关注。

首先,“中国乳企对本土化研究研发已形成了一个科技研发矩阵,在产品、包装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突破,并屡次在国际上获奖。”张剑秋表示,在实现科技全球化与研发本土化的统一方面,中国乳企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技术,包括UHT灭菌奶生产技术、婴幼儿奶粉生产技术等等。在2011年的IDF大会上,中国乳企的获奖数就占了奖项总数的21.4%。本土化研究成为中国乳业发展的新动力。

以伊利为例,亚洲最大的乳业研究机构“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在伊利集团挂牌成立,将作为乳业技术服务平台,加速乳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促进乳业产业集群的成长;在研发本土化方面,伊利针对大多数中国人乳糖不耐受这一“本土”问题,推出了中国第一款可有效解决“乳糖不耐受”的舒化奶,获得了2007年IDF“最佳创新液态奶产品高度推荐奖”。此外,伊利还于2004—2008年,在中国7个城市采集了大量的母乳样本,建立了第一个中国母乳数据库,把中国的奶粉母乳化研究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其次,在“战略全球化和市场本土化的统一”方面,张剑秋认为,中国乳企的全球战略的主要目的是资源采购,而这需要强大的本土市场渠道的支撑。以伊利为例,上文提到的投资新西兰奶粉项目,以及与美国DFA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也是基于战略采购方面的长期合作。而支撑伊利全球资源获取的,是多年经营的本土化市场。

再次,在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建设的统一方面,张剑秋认为,中国乳企的“根本”在于奶源基地建设。就伊利而言,在参考了国际上先进的牧场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产业链延伸到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等多个领域和环节,投入巨资进行奶源基地建设和质量把关。

据悉,自2007年至今,伊利累计投入了89亿元人民币进行奶源基地建设,在全国建成标准化牧场1500多座,规模化的养殖比例达90%以上。“我们希望持续加强奶源基础管理的同时,带动整个中国乳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型和升级。”张剑秋说,随着乳业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全球乳业这一大家庭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