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环境的组织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而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针对传统体育活动而开展的新的尝试。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形式,正是应用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促进小班幼儿在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中,充分自由地活动,激发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自主运动的能力,增强体质。

在实践中,我根据小班孩子动作发展及季节变化的特点,创设了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自发生成。经过实践,我对幼儿园小班如何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感受。探索了:

一. 本园户外场地类型、幼儿动作发展为原则,合理划分活动区域

区域的建立和环境的创设是开展体育区域活动的先决条件,必需要有较科学的理论依据来进行区域的划分。

首先,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园内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设置场地。如:充分利用平整的水泥地、塑胶场地、大片的草地,设置了球类、滑板、钻爬等内容。除了平整的活动场地,自然弯曲的小路、水池、小山坡等,也都是适宜的场地。如:幼儿绕沙池玩自行车比在水泥地上骑更带劲;在弯曲的小路上推独轮车可有一定难度噢;而在高低不平的小山坡上跑上跑下,则是小班孩子最感兴趣的走跑内容之一。

其次,主要按照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为主要原则划分区域。刚开始时,开设了综合区一(球类区)、综合区二(车类区)、走跑平衡区、跳跃投掷区、钻爬攀滚区五大区域。在不断实践中,我发现,“投掷”这个基本动作对小班的孩子来说相对较难掌握。于是及时进行了区域内容及名称的调整,把“跳跃投掷区”改为 “跳跃抛投区”,使之更符合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的实际水平。

同时,还根据上海地区四季气候变化鲜明的季节特点,及时增减了“沙水区”等符合季节特点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孩子活动得更积极、更愉快了。

二.多维度的提供活动材料,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

活动材料作为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维度”三个字是我提供活动材料的定格,即为幼儿各个活动区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尽量显示多种特性。

(一)丰富性

即在各个区域活动内提供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和玩具,以供幼儿选择和使用。

1.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如“跳跃区”提供羊角球、小布袋、弹跳床等发展跳跃动作的材料;“抛投区”则提供软球、沙包、小流星等发展抛投动作的材料。

2.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如“球类区”除了提供皮球、大滚球、软球、足球、篮球等外,还同时提供了可乐瓶、羽毛拍、呼啦圈、足球门等辅助材料,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搭配。

(二)层次性

如何吸引不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并得到不同的发展?具有不同层次性的活动材料提供和使用是关键因素。我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按照幼儿动作发展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提供不同的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平衡区”中,我为幼儿创设了有接触面较大的长凳,也有较小的树桩;有用竹梯和轮胎组合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竹桥,也有用高度较低的平衡木组合成的木桥;有固定平衡台,也有晃动的平衡木等。这些大小、高低、动静不同功能的材料,为不同的基本动作发展水平、不同运动能力的幼儿提供了充分选择不同难易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提高。

(三)趣味性

在区域活动中,有趣的材料会引发幼儿的热情和积极性。年龄越小这一特征越明显。如:在“走跑区”中,我给幼儿创设了用纸盒(纸板箱)装扮成的漂亮小车。颜色鲜艳的小车吸引了较多的小班孩子,他们推着“彩车”,模仿成人的动作,在小山坡上、草地上自由地走跑。“钻爬区”里用泡沫板制成的“动物脚掌”,形态可爱,幼儿套着“动物脚掌”在草地上爱怎样爬就怎样爬。孩子被材料吸引了,活动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了。

(四)自然性

孩子喜欢自然材料,喜欢富有野趣的运动。结合农村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宝贵自然资源,制作了许多具有农村特征的“自然玩具”。如:用竹子制成了竹推车、竹扫笆等,这些器材在走跑区中是最受小班孩子喜欢;又如:用废旧凉席缝制的“钻筒”在钻爬区则成了孩子们练习钻爬的“小坦克”;而小女孩则对扁担和畚箕“情有独钟”,模仿成人在小山坡上搬起“货物”来......这些制作简单,富有野趣的自然材料的提供,符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经验,玩起来也就特别带劲。

三. 注重活动过程引导,营造师生互动的活动氛围

区域性活动是放开幼儿的手脚,而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在体育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则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帮助者,注重的是活动过程的引导。

小班孩子不同于中、大班的孩子,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来进行适宜的指导,吸引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呢?

1.以玩伴的身份适时介入指导。

教师在幼儿的体育区域活动活动中肩负着双重身份,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不露声色、不露痕迹地成为孩子们亲近和受孩子们欢迎的参加者,与幼儿融为一体,他们会感到很亲切。这样可以鼓励小班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并保持活动的活跃气氛。

如幼儿在车类里玩小推车,当“小司机”们玩久了,觉得单调,兴趣下降时,我便以“司机”的玩伴的身份共同参与,启发幼儿用“小树”,可乐瓶等障碍物 “造”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司机”们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这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给幼儿提供了联想空间,大大提高了区域活动的质量。

2.丰富的角色语言与角色情节的运用。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发现小班的孩子对带有游戏性质的情境活动尤其感兴趣。而老师的引导则应更趋于角色化。

(1)以小班孩子能接受的角色语言,适时介入指导。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如果用命令式或较直接的言语指导,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我就把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材进行拟人化,如:皮球宝宝,米袋宝宝等。幼儿感到自然亲切,也就乐意去尝试 。

活动中,幼儿也更乐意接受形象,有趣的角色性语言。如在“钻”的区域中,我在网上穿了许多小动物串铃。幼儿被吸引住了,纷纷去尝试,自由地钻来钻去,小铃发出“叮叮”响。我提醒他们不要让小铃发出声音,头要放低,慢慢地钻过去,可是幼儿不置理睬。这时就需要“语言艺术”了。“哎呦,这些都是炸弹啊!碰到了会爆炸,怎么办呢?”“怎样钻过去炸弹才不会爆炸呢?”于是,幼儿纷纷扮演起了解放军,小心翼翼地弯下腰、低下头,钻的技能也就学会了。

(2)创设形象、有趣的角色情节,激发幼儿活动激情。

情境性的活动形式更能吸引小班孩子参与的兴趣。教师应以自身的语言、行为不断地去感染他们。

如:幼儿对平衡区里的“踩树桩”失去了兴趣,我就引导幼儿:“我们是少林寺的小和尚。我们挑些水去给山上的小树浇水,好吗?”幼儿纷纷“响应”。拎着“小桶”,佯装“舀水”,走过“台阶”(树桩),给“山上”(小山坡)上的小树浇水。在“小和尚浇水”的有趣情节中,幼儿练习了平衡的技能。

又如,投掷区“打败怪兽”“给图形宝宝喂食”,钻爬攀滚区“大战毛毛虫”等情节的创设。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从简单的游戏中找到了活动的乐趣。兴趣越来越浓,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了。

3.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及幼儿互相间的影响。

孩子具有一定的潜能。为了使每个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针对性的引导。例如: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幼儿,我往往采用鼓励性、启发性的方式。如“你今天和几个玩具宝宝做了朋友?”“和每个玩具宝宝都做做好朋友,好吗?”以鼓励他们去尝试新器材,增强活动能力。而总有一些孩子胆小内向,不原参与活动。我就因人而异,有时运用指向性的语言引导。如:“皮球宝宝没有朋友找它玩,真伤心!你和它玩玩,交个朋友好吗?”有时干脆鼓励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结伴活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在伴活动中让他们互相模仿、相互学习、互相带动、互相激励,共同享受活动的乐趣,以求得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在开展幼儿园小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宗旨,让环境和器材得到有机结合和充分利用,使幼儿体育活动的过程得到优化,以提高小班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不同身心状态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前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环境的组织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而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针对传统体育活动而开展的新的尝试。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形式,正是应用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促进小班幼儿在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中,充分自由地活动,激发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自主运动的能力,增强体质。

在实践中,我根据小班孩子动作发展及季节变化的特点,创设了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自发生成。经过实践,我对幼儿园小班如何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感受。探索了:

一. 本园户外场地类型、幼儿动作发展为原则,合理划分活动区域

区域的建立和环境的创设是开展体育区域活动的先决条件,必需要有较科学的理论依据来进行区域的划分。

首先,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园内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设置场地。如:充分利用平整的水泥地、塑胶场地、大片的草地,设置了球类、滑板、钻爬等内容。除了平整的活动场地,自然弯曲的小路、水池、小山坡等,也都是适宜的场地。如:幼儿绕沙池玩自行车比在水泥地上骑更带劲;在弯曲的小路上推独轮车可有一定难度噢;而在高低不平的小山坡上跑上跑下,则是小班孩子最感兴趣的走跑内容之一。

其次,主要按照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为主要原则划分区域。刚开始时,开设了综合区一(球类区)、综合区二(车类区)、走跑平衡区、跳跃投掷区、钻爬攀滚区五大区域。在不断实践中,我发现,“投掷”这个基本动作对小班的孩子来说相对较难掌握。于是及时进行了区域内容及名称的调整,把“跳跃投掷区”改为 “跳跃抛投区”,使之更符合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的实际水平。

同时,还根据上海地区四季气候变化鲜明的季节特点,及时增减了“沙水区”等符合季节特点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孩子活动得更积极、更愉快了。

二.多维度的提供活动材料,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

活动材料作为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维度”三个字是我提供活动材料的定格,即为幼儿各个活动区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尽量显示多种特性。

(一)丰富性

即在各个区域活动内提供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和玩具,以供幼儿选择和使用。

1.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如“跳跃区”提供羊角球、小布袋、弹跳床等发展跳跃动作的材料;“抛投区”则提供软球、沙包、小流星等发展抛投动作的材料。

2.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如“球类区”除了提供皮球、大滚球、软球、足球、篮球等外,还同时提供了可乐瓶、羽毛拍、呼啦圈、足球门等辅助材料,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搭配。

(二)层次性

如何吸引不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并得到不同的发展?具有不同层次性的活动材料提供和使用是关键因素。我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按照幼儿动作发展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提供不同的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平衡区”中,我为幼儿创设了有接触面较大的长凳,也有较小的树桩;有用竹梯和轮胎组合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竹桥,也有用高度较低的平衡木组合成的木桥;有固定平衡台,也有晃动的平衡木等。这些大小、高低、动静不同功能的材料,为不同的基本动作发展水平、不同运动能力的幼儿提供了充分选择不同难易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提高。

(三)趣味性

在区域活动中,有趣的材料会引发幼儿的热情和积极性。年龄越小这一特征越明显。如:在“走跑区”中,我给幼儿创设了用纸盒(纸板箱)装扮成的漂亮小车。颜色鲜艳的小车吸引了较多的小班孩子,他们推着“彩车”,模仿成人的动作,在小山坡上、草地上自由地走跑。“钻爬区”里用泡沫板制成的“动物脚掌”,形态可爱,幼儿套着“动物脚掌”在草地上爱怎样爬就怎样爬。孩子被材料吸引了,活动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了。

(四)自然性

孩子喜欢自然材料,喜欢富有野趣的运动。结合农村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宝贵自然资源,制作了许多具有农村特征的“自然玩具”。如:用竹子制成了竹推车、竹扫笆等,这些器材在走跑区中是最受小班孩子喜欢;又如:用废旧凉席缝制的“钻筒”在钻爬区则成了孩子们练习钻爬的“小坦克”;而小女孩则对扁担和畚箕“情有独钟”,模仿成人在小山坡上搬起“货物”来......这些制作简单,富有野趣的自然材料的提供,符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经验,玩起来也就特别带劲。

三. 注重活动过程引导,营造师生互动的活动氛围

区域性活动是放开幼儿的手脚,而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在体育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则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帮助者,注重的是活动过程的引导。

小班孩子不同于中、大班的孩子,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来进行适宜的指导,吸引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呢?

1.以玩伴的身份适时介入指导。

教师在幼儿的体育区域活动活动中肩负着双重身份,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不露声色、不露痕迹地成为孩子们亲近和受孩子们欢迎的参加者,与幼儿融为一体,他们会感到很亲切。这样可以鼓励小班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并保持活动的活跃气氛。

如幼儿在车类里玩小推车,当“小司机”们玩久了,觉得单调,兴趣下降时,我便以“司机”的玩伴的身份共同参与,启发幼儿用“小树”,可乐瓶等障碍物 “造”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司机”们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这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给幼儿提供了联想空间,大大提高了区域活动的质量。

2.丰富的角色语言与角色情节的运用。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发现小班的孩子对带有游戏性质的情境活动尤其感兴趣。而老师的引导则应更趋于角色化。

(1)以小班孩子能接受的角色语言,适时介入指导。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如果用命令式或较直接的言语指导,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我就把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材进行拟人化,如:皮球宝宝,米袋宝宝等。幼儿感到自然亲切,也就乐意去尝试 。

活动中,幼儿也更乐意接受形象,有趣的角色性语言。如在“钻”的区域中,我在网上穿了许多小动物串铃。幼儿被吸引住了,纷纷去尝试,自由地钻来钻去,小铃发出“叮叮”响。我提醒他们不要让小铃发出声音,头要放低,慢慢地钻过去,可是幼儿不置理睬。这时就需要“语言艺术”了。“哎呦,这些都是炸弹啊!碰到了会爆炸,怎么办呢?”“怎样钻过去炸弹才不会爆炸呢?”于是,幼儿纷纷扮演起了解放军,小心翼翼地弯下腰、低下头,钻的技能也就学会了。

(2)创设形象、有趣的角色情节,激发幼儿活动激情。

情境性的活动形式更能吸引小班孩子参与的兴趣。教师应以自身的语言、行为不断地去感染他们。

如:幼儿对平衡区里的“踩树桩”失去了兴趣,我就引导幼儿:“我们是少林寺的小和尚。我们挑些水去给山上的小树浇水,好吗?”幼儿纷纷“响应”。拎着“小桶”,佯装“舀水”,走过“台阶”(树桩),给“山上”(小山坡)上的小树浇水。在“小和尚浇水”的有趣情节中,幼儿练习了平衡的技能。

又如,投掷区“打败怪兽”“给图形宝宝喂食”,钻爬攀滚区“大战毛毛虫”等情节的创设。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从简单的游戏中找到了活动的乐趣。兴趣越来越浓,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了。

3.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及幼儿互相间的影响。

孩子具有一定的潜能。为了使每个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针对性的引导。例如: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幼儿,我往往采用鼓励性、启发性的方式。如“你今天和几个玩具宝宝做了朋友?”“和每个玩具宝宝都做做好朋友,好吗?”以鼓励他们去尝试新器材,增强活动能力。而总有一些孩子胆小内向,不原参与活动。我就因人而异,有时运用指向性的语言引导。如:“皮球宝宝没有朋友找它玩,真伤心!你和它玩玩,交个朋友好吗?”有时干脆鼓励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结伴活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在伴活动中让他们互相模仿、相互学习、互相带动、互相激励,共同享受活动的乐趣,以求得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在开展幼儿园小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宗旨,让环境和器材得到有机结合和充分利用,使幼儿体育活动的过程得到优化,以提高小班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不同身心状态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