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在哪里(中班)

目标:

1、通过探索发现草是各种各样的,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培养探索的兴趣。

2、在观察中比较各种草的不同(生长地和外形特征等)。

准备:

在幼儿园附近找一块草多的地方。

过程:

1、集中引导幼儿注意周围各种各样的草。

你们看看,我们周围的这些草长得一样吗?它们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

2、鼓励幼儿到处寻找各种各样的草,教师也和幼儿一起去寻找,并及时把幼儿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我们大家到四处找找,看看哪里还有草?它们长的是什么样的?

3、组织幼儿一起分享大家的发现,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刚才我们都在仔细地寻找、观察,谁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些草长得都不一样,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叶子圆、有的叶子大、有的叶子又细又长,有的绿、有的黄……)

我们都发现草的形状有各种各样,那你们是在哪里发现这些草的呢?(树根旁、石缝、墙缝、水泥缝里、台阶旁、草坪上等)

原来草可以生长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就连石头缝里也能长出草来。是不是很奇怪呢?

评析:

该活动属于户外观察活动。在户外,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发现各种各样的草: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外形特征也不一样。而这些教育资源是室内所没有的。这个活动中,除了观察之外,还隐含了很多学习经验,如小草的生长和环境的关系、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和种植草是不一样的……这些都可以是孩子们讨论的话题。

Ⅱ实验操作型活动

物体怎样下落(大班)

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物体抛到空中都会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方式、快慢都不一样。

2、主动探索和思考物体下落的自然现象,能提出问题。

准备:

树叶、糖纸、报纸、乒乓球、沙袋等各种物品。

过程:

1、通过演示引起幼儿探索物体下落现象的兴趣。 谁见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吗?(幼儿自由表达) 我来请一位小朋友把树叶抛到空中,然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究竟会怎么样。

2、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各种物体下落的现象。 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它们抛到空中以后会怎么样呢?你们想不想试试?(幼儿操作、自由表达) 教师和幼儿一起探索,引导他们进行比较,不同的物体下落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同样的物体(如报纸),如果改变了他们的形状,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各自的发现,启发幼儿思考、讨论: 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会落下来?如果我们抛的很高会怎样呢?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不掉下来呢? 为什么有的物体落得快,有的落得慢?为什么同一张报纸,把他揉成团,就会落得快呢……

评析:

该活动属于“演示---操作式”的设计。教师通过演示现象来引出探索的总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操作获得发现。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发现有关的现象,而不在于给幼儿正确的答案。最后的问题可以让幼儿展开讨论和想像,以进一步丰富其经验,而不宜全幼儿作出科学的解释。

有趣的弹簧玩具(大班)

目标:

1、能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弹力现象(能伸能缩,又能恢复原状)。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弹簧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探索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准备:

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弹簧玩具、塑料玩具若干;大小弹簧若干,铅画纸、水彩笔、剪刀、硬纸板、铁丝、筷子。

过程:

1、出示塑料玩具和弹簧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请小朋友玩玩桌上的玩具,你能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 刚才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动?有的玩具却不会动呢?

2、幼儿运用弹簧,再次进行操作。 我们刚刚发现了有弹簧的玩具就会动。这时有各种各样的弹簧,请你玩一玩,看看它有什么变化? 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弹簧有哪些变化?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加以小结:能伸能缩,松手后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3、幼儿制作弹簧玩具。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用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4、幼儿玩自制的弹簧玩具。 评析 该活动的主体部分属于“自由---引导式”的实验操作。即让幼儿自由探索两种玩具(塑料玩具和弹簧玩具),发现弹簧玩具会自己动,然后引导幼儿集中探索弹簧的特性。后面的制作环节可以起到其科学发现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弹簧的兴趣。

沉浮(中班)

目标:

1、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探索沉浮现象的活动。

2、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准备:

1、铁夹子、饮料瓶、橡皮泥、积木、石子、玻璃弹子、海绵等。水盆、抹布。记录纸人手一张。

2、活动前教师提供水箱及玩水用具,指导幼儿参加玩水游戏,激发他们对玩水活动的兴趣,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过程:

1、观察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 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有什么? 你们猜猜看,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幼儿自由表达)

2、出示记录纸,讲解记录的方法。

(1)看看记录纸上有什么?(前面是这些东西的标记,—表示水,—的上面表示水的上面,—的下面表示水的下面)

(2)石头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怎么记?记在水的下面还是水的上面?

(3)记好以后,把这些东西放在水里做试验,看看有什么发现?跟你刚才想的是不是一样?再把它记下来?

3、幼儿操作、记录,教师指导。 每次只能拿一样东西,先猜想记录再实验。 玩过水后,手湿了怎么办?

4、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 刚才你玩的是什么?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发现了这些材料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东西很大,猜它是沉下去的,查是一试发现却不是这样的,所以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试试才知道。

这里还有许多东西,它们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呢?你们想不想猜一猜、试一试?这次我们就不用记录了,你可以先在心里想想,再去试试,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猜,玩过以后告诉你的好朋友。

延伸:

活动后可将玩沉浮游戏所用的材料放于科学区中让幼儿继续进行活动,巩固对沉浮的认知。

评析:

该活动属于“猜想---验证式”的设计。幼儿对于沉浮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是有些并不符合事实。这一活动就利用了幼儿对沉浮现象的一些错误理解,让他们通过自己人的实验验证来纠正错误的猜想。这其中也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Ⅲ 科学讨论型活动

我们需要干净的河水(大班)

该活动由两个系列活动组成

活动一:

调查:小河生病了

目标:

1、调查附近上河污染的情况,寻找小河污染的原因。

2、学习用绘画方式记录小河污染的情况。

3、萌发保护环境的情感。

准备:

1、教师事先调查附近水域周围情况。

2、为每个幼儿提供纸、笔若干。

过程:

1、引起幼儿调查活动的愿望。 我们幼儿园附近的小河生病了,今天要请小朋友当小记者去看看那生病的河,看看它成了什么样,也可以问问周围的人,回园后把你发现的情况画下来。

2、组织幼儿实地观察河水污染的情况。

(1)提示幼儿注意安全。站在桥上看看河水什么颜色,闻闻有什么味。

(2)请小记者们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情况?引导幼儿观察河水的颜色,水面上的漂浮物,以有污染散发出的阵阵臭味。

(3)请你们想想:河里的这些垃圾是从哪儿来的,水怎么会变成这样的?

3、组织幼儿回园后,把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活动二:

讨论:我们需要干净的河水

目标:

1、交流调查的结果,讨论水污染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2、进一步激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

3、大胆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河水污染现象,同时养成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

准备:

1、幼儿观察记录图画若干。

2、供幼儿欣赏的清洁的水资源照片若干。

过程:

1、和幼儿讨论河水污染的情况。 前几天,我们当小记者去采访了一条小河,发现了一些情况,现在请你们互相谈谈发现的情况,可以看看你们的图画记录。 教师把幼儿的记录图画贴在绒板上,让幼儿边看边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水面漂浮着什么?为什么?

2、和幼儿讨论解决河水污染的办法,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快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河水变干净呢? 如果大家都不乱扔垃圾到河里,把垃圾扔进垃圾箱, 不把脏水、污水直接排入河里,那河水就会很干净了。

3、和幼儿一起欣赏清洁的水资源的照片,总结保护水的重要性,并启发幼儿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如在被污染的河边竖立警示标志,给政府圾关部门写信等等。

评析:

这个活动属于“参观调查—汇报交流式”的设计。教师先组织幼儿进行参观调查,了解小河污染的现状,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回到幼儿园后,幼儿在自己的调查记录基础上进行讨论,总结小河污染的原因。最终寻找力所能及的解决办法。教师还提供了清洁水源的图片供幼儿欣赏,更可激发幼儿的情感、态度。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的绘画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种调查记录,也是幼儿认识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的给绘画多是选择灰色、褐色、黑色等色彩,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表现!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