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对教材进行选择、创造、应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用哲学眼光来解读语文教材。

学生与自我——基于学生发展要求解读语文教材

在钻研语文教材时,我们要突出全人发展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致力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在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我们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要告诉大家吗?”像这样外延很大的问题往往适合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发现教材的作用。如《我要一本书》,学生从中发现了罗蒙诺索夫多方面的优点:热爱学习、爱动脑筋、遇事勇敢沉着、热爱父母等。同时,学生也能自觉地将自身与刚刚接触到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在讨论学习罗蒙诺索夫热爱父母家庭这一优点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罗蒙诺索夫小小年纪就经常跟父亲出海打鱼,说明他很爱劳动。我们要向他学习。”有的说:“罗蒙诺索夫很爱父母,帮助父母干那么危险的事,真了不起。我在家里几乎不做什么事情,连书包都是妈妈替我整理,真不应该。以后我也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学生在判断、比较、取向中,有意识地接纳教材中隐含的家庭伦理因素。

学生与他人——基于合作意识培养要求解读语文教材

在解读教材时,既要在教材中寻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内容,又要在设计中渗透培养合作意识的方法。

教材内容体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课文有很多,如《公鸡的脸红了》、《我喜欢》、《互相帮助》等课文,教学目标中都明确地提出初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懂得互相帮助等合作理念。

有一些课文,尽管没有明显的关于合作的内容,但通过挖掘或即时发现,还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的。如教学《称象》一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办法?”原意是为了引出教学目标之一“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一个学生回答:“他用船代替大秤;大象不能分,石头可以分开来称。”表面上看似乎文不对题,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教学亮点,应以此为突破口,指出官员们的办法虽然愚蠢,但有可以利用的地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整合思考的思维方式,还可以注重指导学生统一认知、感悟、体验等生活形式,更可以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指责,不取笑,从对方的想法出发,抓住对方思考的本质所在,为对方设想,在大家的思路上进一步完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