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有时并非由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而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假性出血。

  (1)非消化道出血的假性便血。

吞咽血液所致便血;如母亲乳头破裂出血,婴儿吸奶时吞入;儿童鼻腔、口腔或牙龈出血时咽下血液;年长儿若食了过多的鸡血、猪血或肝。上述原因均可出现大便发黑或柏油样大便,大便化验隐血试验可呈阳性。但出现这类便血的小儿,精神、面色都正常,不属于病态。

某些药物所致:如服用了补血的铁剂,治胃病的铋剂或某些中药,也会使大便发黑,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肛裂:孩子大便秘结,常常会有肛裂。大便时肛门疼痛,便后带血。一般出血量不多,血色鲜红,血液附着于大便表面,不与大便混合。

  (2)胃肠道出血所致便血。

消化道溃疡: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平时有反复上腹部或脐周部不适、疼痛,或有胃窦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突然出现黑便,多为柏油样。出血量多时可为暗红色。患儿面色苍白、乏力、头晕、食欲不振。

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儿。小儿有阵发性哭吵,可伴呕吐。较大的孩子会诉阵发性腹痛。安静时,腹部可摸到腊肠样包块。用开塞露通便或肛检,可排出果酱样大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患儿面色较差。

急性坏死性肠炎:多见3~9岁的儿童,亦可见于新生儿期及婴儿期。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全年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起病急骤,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和发热。腹痛为持续性,呈阵发性加剧,多为全腹痛。起病不久,即出现呕吐、腹泻。大便初为水样,含有黏液,几小时后即出现便血。大便呈洗肉水样或果酱样,伴有特殊的腐败腥臭味。发热在38℃左右。病情严重时,可达39℃以上或体温不升,同时有面色苍白、神萎、四肢不温、出冷汗等休克症状。

  (3)其他疾病所致的便血。

过敏性紫癜:学龄期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臀部及双下肢皮肤暗红色、大小不等、高出皮面的紫癜。2/3以上小儿有腹痛或腹部压痛。约有半数小儿可出现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这样很容易与外科急腹症相混淆,待皮疹一出现,就可明确诊断。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