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结构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的教学方法。它注重通过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形理据的分析来突破字形这个难关,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目的。字理识字长短互见,而实践中则存在不少误区。

一、目标手段错位化

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意,为阅读和习作打下基础,历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来就没有把掌握字理作为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但分析字理有时有助与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如学习“武”字时,告诉学生“武”是由“戈”和“止”组合而成的,“戈”是指武器“止”是指脚,表示行动,“戈”在行动就是动“武”了。“武”字中的“戈”部首那一撇已经移到了头上写作“一”了,所以“武”字不应再加一撇。学生在了解了这个字的构字理据后,再写“武”字时,就不会在钩上再加一撇了。

但这只是教学手段,不少老师误把它当做教学目标,于是整节课都在分析字理,详尽介绍每个字的造字原理和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变化历史。。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会写的14个,会认的还有“涉、濒、覆、厢”等,有位老师教学时,讲解“涉”的演变就占了很长时间,当作“会写”的来教学。“会认”的质量要求是读准字音,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能够理解意思,在不同环境中出现时能够再认,不要求抄写、默写,不要求会用。对只要求“会认“的字分析字理,更远远超越了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违背安排此类生字的初衷。既然这样,上例为何还要执着或迷恋于讲解字理呢,究其实,是把讲解字理当做教学目标本身,即要传授汉字文化知识,是为讲字理而讲字理。

此外,滥讲字理,还会影响其他教学任务或其他教学目标的完成。现行教材强调随文识字,将所有要掌握的汉字分散到课文中,伴随着阅读教学过程进行识字。一篇课文的教学除了生字教学以外,还有其他任务:培养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每一篇课文都有十多个生字,过多地分析字理上,其他教学任务就没有时间完成。比如有位教师上《静夜思》花了整节课讲“静、夜、床、光、举、头、低、故、乡”等字理,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触及。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