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同类的目标不要混淆在一条目标里。

我们有的老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同类的目标混淆在一条目标里,比如大家看一个老师设计的语言活动《丝瓜与南瓜》中第一条目标“学习儿歌,认识丝瓜、南瓜的特点,学习胖与瘦、又大又圆、又细又长等词汇。”在这一目标中,学习儿歌是语言领域、认识特点偏向于科学领域,学习词汇又是语言领域。所以大家要记住不同类的目标要给他分门别类写在几条里。

这四个问题如果都解决了,相信就是比较适宜的目标了。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是重点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对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发问题、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

首先,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征,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5分钟~15分钟这个时段;

其次,要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再次,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

还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有层次性、挑战性的内容,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尽可能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得到心灵上、情感上的震撼。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田老师的这个活动设计《米奇妙妙屋》。 在这个音乐游戏中,创设了去妙妙屋玩的有趣情境,在途中老师和孩子们会遇到各种难关,闯过了这些难关才能到达妙妙屋,一个个难关在情境中变得趣味无比,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出现游戏规则,并时刻引导孩子跟着老师根据音乐信号做动作,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节奏的乐趣,感受到了节奏的快慢、强弱,玩得开心,学得快乐!田老师的课件也做得非常形象生动,精美的画面内容直接刺激幼儿的视觉器官,使教学由难变易,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使教学重点自然解决。整个活动遵循中班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活动设计是非常成功的,所以老师教的轻松,孩子们也学习的非常轻松、愉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活动。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是保证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一个活动成功与否的保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目前我们幼儿园教学提问的现状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目前教学提问的现状

1、提问次数过多

教师过多的提问又让幼儿马上回答,会减少幼儿深入思考的机会,也会导致“满堂问”或“满堂灌”的情况,结果导致教师高度控制教学活动,不能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2、设计的问题简单

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有的比较简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小花狗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今天你们高兴不高兴?”等类似选择性的提问,幼儿只需回答“是”、“对”。

3、集体提问和指定提问多

教师经常会用到这样的话语:“你说”、“你来说”、“你来说说”、“你说说看”等。如果指定回答多,那就意味着这些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会显得罗嗦。

那么,到底怎样设计问题呢?

下面我就我执教的一个大班综合活动《爷爷一定办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提问艺术。这是一个绘本,是应彩云老师设计的一个语言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大家先了解一下故事的大概内容。

下面就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和大家分享:

(1)在故事中“外套变背心”时,老师提出的问题

“背心和外套有什么区别?”,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说出来,并尝试自己剪出背心,在黑板上陈列的背心有大有小。

(2)老师接着提出了问题“怎样才能剪出最大的背心”,再让孩子们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剪掉的越少,背心越大”。

(3)老师接着讲故事“背心变手帕”时又提出问题,“你猜猜爷爷这次把背心变成了什么?”让孩子们扩散思维,说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剪出不同的物体,在孩子操作之前,老师又提出“怎样剪才能是最大的?”以巩固刚才得到的认知“剪的越少,得到的越大”。

在之后的活动中,教师的提问都是激发幼儿主动思考,发展幼儿创新性思维和个性思维,教师预设的都是开放性的,引发幼儿思考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看看讲讲的愿望,最终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了故事情节。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考虑问题与活动主题的联系性。其次,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第四,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在提问时我们可以把握一些小技巧:

提问的思路具有启发性;如:多问为什么?谁知道?谁能告诉我你的发现?

提问的角度具有开放性;如:还有什么?谁能想出不同办法?谁能说出和别人没有说到的?

提问的范围具有适宜性;如:在我们身边……你发现了什么?在家或幼儿园你看到了什么等。

提问的方式具有互动性;如:比一比谁的,试一试谁办法多?,探索…的秘密等

另外,在整个活动的进程中,教师还要留给幼儿提问的时间与机会。让“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可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进行有效的回应

在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回应,这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到底怎样做到有效回应呢?

(一)活动前多做功课,为有效回应作好准备

1、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

为幼儿准备材料的同时,教师对活动内容中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2、充分预设

提问是可以设计的,同样回应也是可以预设的。我们要课前思考当自己抛出问题后,不同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会有哪些?自己应如何回应才是适合的、积极有效的?只有在预设充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幼儿。

(二)活动中紧追幼儿,灵活运用回应策略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孩子绝不会乖乖地走进教师预设的教学模式中,总会有一些突发奇想,生成我们毫无准备的新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紧紧追随幼儿,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耐心地与幼儿一起探讨、发现,要时刻准备接住幼儿突然抛过来的球,采取多变的回应策略,灵活有效地回应幼儿。

1、认真倾听

2、积极追问

当孩子表述不清时,通过追问能帮助孩子表意明确。

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孩子的回答找回方向。

当孩子回答单一、思维从众时,通过追问能为幼儿拓宽思路,找到更开阔的道路。

3、及时归纳提升

规范而生动的小结性语言,可以帮助幼儿将原有的零碎的经验进行归纳、提升与拓展。

孩子的经验往往比较零散,语言表达往往也是很随意的,不能反映问题的主旨,这时就需要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分辨哪些是有益的经验,并顺着孩子的话把他的意思重新组织复述,把幼儿原本冗长、不清晰的表达意思提炼成一句精简的话,隐性地教给孩子一些清晰优美的语句。例如在讲到被夹的作用时,有小朋友说:“被夹能把被子夹住。”这时,教师就进一步提升:“对呀,有了被夹,就能把被子牢牢地夹在晾衣竿上,不怕被风吹走。”这样的提升一方面及时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的粗浅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工整规范的语言会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在这种语言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自己的语言也会日益丰富起来。

4、适时评价

适当、及时的评价,也是有效的回应策略之一。评价应是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可以是肯定、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示。 评价应有具体的内容,应落实到具体的行为或方式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你真聪明”“你真棒”却不告诉孩子聪明在哪里,那只会使这句评价越来越成为一句空话。

要开展好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如教师的素养、语言的功底、教学风格等,这些因素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反思。希望我们大家能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活动精彩,让教学闪光。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