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偷一定是晚上来偷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幼:“白天有很多人,他们偷东西会被看见的!”

幼:“可是,昨天是星期天,学校里没人。”

幼:“不过能偷电视机一定会有人看见的,电视太大了,所以白天不会有人来偷的。”

幼:“是男的来偷的!”

师:“是这样吗,为什么这样想?”

幼:“女的力气太小,搬不动很重的电视机。”

……

[评:以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中心轴,虽意识到教学活动中该让幼儿主动的学,但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在这里教师把活动的主导权交给了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的说教者,

转变为一个参与者、倾听者、组织者。注意倾听幼儿的发现,并从幼儿的讨论中,提取出能让幼儿产生争论的话题,始终以“你怎么知道的?是这样吗?”这样一种态度,将幼儿推向更热烈、更开放的讨论、探索活动中,而在这里教师的引发指导作用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幼:“晚上天那么黑,小偷看不见东西呀?”

幼:“用手电筒好了!”

师:“为什么用手电筒,打开电灯多方便呀?”

幼:“不行,会被人发现的。”

幼:“老师,你的座位底下有一个东西(螺丝刀)!”

师:“咦,这是什么呀?”

幼:“哦,那是小偷留下来的。”

幼:“肯定是用它来撬门的。”

师:“哦,是吗!多危险啊,那我们能不能想一些好办法来对付这些可恶的小偷呢?”

幼:“我在门口挖一个洞,这样小偷一来就会掉进洞里!”

幼:“可是,如果有客人来家里做客,客人就会掉进洞里的。”

幼:“我在门上涂点胶水,小偷一撬门就把他粘住。”

幼:“不行,胶水一会儿就会干的!”

幼:“我装一个报警器,坏人一来就会有声音响的,就像我爸爸的汽车一样。”

……

[评:在活动中,幼儿从无意到有意观察使他们不断拥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发现、想法、问题,产生了许多讨论交流的话题。而教师始终以开放的心态来组织教学,使幼儿始终处于问题的前面,给予幼儿充分的讨论空间。但是当幼儿的讨论主题有些偏离时,教师又以请教者的身份去发问,巧妙的将话题仍旧围绕主题展开。]

(教师指指螺丝刀。)

师:“那现在让我们把它拾起来交给警察叔叔,好吗!可是,能不能就这样去拾呀?”

幼:“不能,上面有小偷的手指印!”

幼:“警察叔叔来了,会以为是你偷的!”

幼:“小偷带了手套就没有手印了呀!”

幼:“那可以看脚印啊。”

幼:“警察叔叔根据脚印找小偷。”

师:“可是,老师怎么一点儿也没有看见什么脚印呀?”

幼:“要用放大镜来看。”

师:“啊,小朋友真棒,教会了我那么多知识。可是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我们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呢?”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