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并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讲述。

2、让幼儿在谈话中建立起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使幼儿获得一些有关警讯方面的知识。

活动过程

师:“今天早上,老师和两位小朋友一来幼儿园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是什么呢?”

(请与教师一同前来的两位小朋友回答)

两位幼儿:“门已经打开了!”

师:“咦,门怎么开了呀,那时候我还没开门,我的钥匙还在包里呢!如果你早上来看见门打开着,你会怎么想?”

幼:“是中班老师打开的!”

幼:“是昨天有我们全走光了,中班老师忘记关门了!”

幼:“是传达室的老爷爷早上来开的门!”

幼:“有可能来了小偷!”

……

[评:通过一疑问的设计:“门打开了,你会怎么想?”引起幼儿的谈论兴趣,以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究。由于讨论的话题是由早上孩子们自发产生的,因此幼儿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但话题如果较零散,幼儿的讨论就不易围绕主要内容。所以一上来就用一个较有针对性的问题把幼儿导入活动中,引起幼儿的讨论氛围。]

师:“是吗?当我们走进去一瞧,地上的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啊呀!发生了什么呀?”

幼:“教室里的东西乱七八糟的,可能是风吹的!”

幼:“不对,教室里的窗关得很紧,风吹不进来的。”

幼:“风不可能把桌子里的抽屉也吹开呀!”

幼:“风吹进来的话会把灰尘也吹进来,可教室里没有灰尘,我摸过了!”

幼:“我们教室里的电视机也不见的了,来小偷了。”

幼:“老师办公桌的抽屉打开了,东西都翻了出来,小偷来偷东西了。”

……

[评:在这里老师给了孩子一个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老师不直接给予孩子肯定或是否定的回答,而是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接纳孩子的不同意见,使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一来,幼儿的探讨的气氛才会越来越浓了。如果教师因为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而给予幼儿消极或者否定的反馈,则就会影响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运用。在这里正是体现了新《纲要》所提出的:给幼儿想说、敢说的环境。此外,幼儿多感官的参与,也使得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有了相对提高,更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