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解老师通过创设购物和豆豆的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地引入新课,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和现实意义。感觉整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而不失完整,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感觉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常态课。下面我从以下方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借助旧知,探索新知。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求整数的近似数的知识有内在联系。解老师充分借助这点,通过针对性的复习,使学生在自然地梳理知识的同时,创设了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小数的近似数有了大胆的猜想,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使新知的教学显得自然而流畅,学生较牢固地建构了新知。 二、在比较中,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

在新知教学后,解老师及时抛出问题:1和1.0那个更精确?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把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一个高度。在学生争辩未果下,老师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高度后,借助数轴这一数学模型,呈现出两个数相应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近似数。深刻得感受到两个数精确度的不同,明确小数取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把抽象的知识点变得非常直观。带着0和不带0的取值范围一目了然。可以说数轴的引入,非常成功的使得重难点突破迎刃而解。

三、整堂课的环节于一张张精致的课件呈现

。直观而不失趣味地完成新知并运用新知的教学。在步步提升的练习题中进一步深化对新知掌握。并尽力做到关注全体学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发挥了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发展。 对于这节课,我也发表几点建议:本节课的课堂环节均以不同的课件呈现。课件缤彩纷呈,张数之多,一节课下来,把课本摆在一边,全然没有了价值,喧宾夺主。我觉得应作出调整删减。另外感觉这节课无论是新知的教学还是练习的处理,感觉匆匆过场,教师放手少,包办代答多,知识点没有挖深、挖透,以至于在指名学生回答时出错太多。这也是课堂气氛略显沉闷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练习题一概是口头回答,忽视了对近似数的书写练习。教师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的板书也完全忽视。 4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第二: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改变数的大小;

第三,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