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执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一课,回顾教学过程,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收获也有不足:

一、教学环节

《<二泉映月>的诞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主线并不明析,所以教学中我采用非线性的教学形式。首先我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阿炳生的坎坷,再体会阿炳对生活的热爱,最后感受《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这三部分内容在时间分配上是1:1:1。《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本应是教学重点,但因为《二泉映月》叙述的是阿炳生的坎坷,对自然的热爱,如果这两部分内容体会不深刻,那么《二泉映月》的音乐内容涵学习更不会体真切。课堂上,在学生的反馈中,我证实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及时间分配处理是恰当的。

二、品读细节

(一)感悟阿炳生的坎坷

这部分教学中,我紧扣“坎坷”这个词,学生每讲述阿炳一处坎坷的经历时,我就让学生抓住“坎坷”这个词用情去读,虽然只是读一个词语,但是学生却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出来。但因为阿炳的苦难的生活,仅仅一个“坎坷”不能完全表达,所以将这一教师环节改为教师小结,在感悟这部发内容时,感觉学生虽然动了情,却没能将情感表达出来,没能产生共鸣。

(二)体会阿炳对音乐的热爱

体会阿炳对大自然的音乐的热爱是重点,因为《二泉映月》这个曲子,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诉说阿炳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教学中重点抓住了课文中的几个象声词,学生通过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的过程,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妙。

(三)技艺的精湛

这一部分内容起到纽带作用,通过对阿炳的胡声的描写,将两部分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在这一部分品读中,教师巧引精结,引导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了“琴为人声,人为心声”的含义,为《二泉映月》的诞生做了铺垫。

(四)《二泉映月》的诞生

有了前面内容的了解,情感的激垫,所以我美语创设情境后直接播放二胡曲。学生被《二泉映月》这个曲子所感染了,他们听得很专注,也很动情,走进了《二泉映月》意境,也听懂了二胡的语言,在二胡曲中感受到《二泉映月》诞生过程。那么文中的描述已不是学生理解的内容,而是学生情感的倾诉。

(五)情感升华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没有很强烈的主题。所以主题升华什么?给学生些什么?不能摇旗纳喊阿炳对热爱音乐。不能说阿炳克服种种困难,最后终于成功。无论选哪一方面,或两方面都是那样的单一,而且这样的主题也并不十分有意义。所以主题升华部分的处理,我采用了开放式,让学生说一说你经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后,你有什么感悟或收获?学生认识的角度不一,回答也是方方面面,这无论学生怎样说,都有学生这节课的真实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比教师上纲上线的引导效果更好。

三、品读语言

这篇课文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所以在教学中,我也特别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的精练与精美,给学生一种享受,也给自己一份自信。此时也深刻的感悟到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必要性。

四、品析**

语文就要讲出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情。每节都应有自己的**,为什么有些语文课感觉平淡,因为**没有掀起来。这节课教学中,不仅授课者入了情,学生入了情,而且听课的教师也被打动了,我想这就是因为教者将课程推向了**,真的有风波浪起。我也从中感悟到,课文的**部分,需要教者精心设计,而且要讲究技巧。

五、品嚼不足

本节课可谓是课本、师、生三者情感产生了共鸣,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语文的情调。但是我们强调的语文味,这“味”不仅指情,而且还应有“品词析句”的语文味,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突出。

整体回顾这节课,总的感受是自己成长了。也找到了在语文教学上,自己努力的新方向。我想有了方向,有了目标,那么我的教学技艺一定还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