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王启武(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初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初步认识分数时主要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进行,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奠定基础。

(一)利用生活经验,激发认知冲突

1.说情境,唤醒生活经验

单元主题图呈现了“秋游户外野餐”的场景,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秋游”情境,重点说一说与小伙伴分享物品的经验,如分糖果、矿泉水、蛋糕等。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体会分享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

2.分实物,激发认知冲突

在学生充分体会“平均分”的方式时,可以进一步让他们直观感受平均分。例如:在信封中装有各种不同形状的纸片,让同桌分一分,要求两人每种图形分得的纸片张数同样多,实地感受“平均分”,当剩下一张纸片时,让学生思考该怎么办?体会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得到整数个,从而激发认知冲突,引出新知的探究,充分感受分数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二)借助动手操作,丰富认知表象

1.通过“折一折”,认识几分之一

教材先从实物模型(月饼)开始引出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一块月饼的“一半”就是它

,体会分数的具体含义。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借助面积模型(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让学生折一折,注

意怎样折表示平均分,看看平均分成几份,指出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在初步建立分数模型的基础上,弄清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一份,分子就是1。

2.通过“涂一涂”,理解几分之几

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即通过折纸活动进行平均分,确定将纸片平均分几份,表示其中一份就是几分之一。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给对折好的纸片涂色,涂两份、3份等,说说可以用分数多少表示,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与几分之一建立联系,例如:四分之几里有几个四分之一组成,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等。

(三)运用几何直观,体会算理、算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数学思考”中首次提出“初步形成几何直观”的目标。几何直观是指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简单计算时,要充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从分数的含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例如:在教学分数加法时,在同一张纸上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两个分数表示的部分,直观展示两个分数相加的过程和结果;在教学分数减法时,通过动态的演示,体会去掉几个几分之一就能得到结果。同时可以根据图示让学生说说1里面有几个,几个等,为教学“1减几分之几”做好铺垫。

(四)通过多元表征,感悟分数的应用

修订后的教材在实验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变换表征形式,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通过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如分割操作、画图、数学符号等之间的转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尤其在认识由多个同一物体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时,要充分让学生涂一涂、摆一摆、说一说,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动作的过程和结果,将思维过程外显,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2.交流解决的方法,加深分数的应用

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时,要重视操作后的交流。例如:在“分析解答”时,提出“怎样求女(男)生人数,结合图把你的想法说一说”“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方法吗”让学生在图形、语言与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过程中,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