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投入的学习材料,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如何使用,如何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时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还把握不好的地方。本文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对当前学习材料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并尝试着提供一些解决策略。

二、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

现象1:“太简单,真不过瘾”——材料缺少思维含量

[案例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15)

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能否引发学生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次定着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有效。“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探究学习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比较普遍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首先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为新知探究埋下伏笔,同时得出必须采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推导;然后将学生分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若干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是让学生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讨论;最后推导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笔者课后也曾经问过学生对这些课的感受,学生普遍妁感受是“太简单,真不过瘾”。

[透视分析]综观全课,本案例的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已经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从知识目标的角度看似乎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总让人有一些困惑:教材是通过拼的方法探究计算方法的,那么学生怎么一开始就知道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也探究了公式的形成过程,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机械地拼了一拼,做了一次“操作:正”。至于“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怎么想到的,学生不得而知。他们并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没有真正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也难怪他们会感到“太简单,真不过瘾”。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思维含量,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

[应对策略]跳一跳摘果子——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

数学味,当然非“思维”莫属。一节缺少思维含量的数学课,一节缺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一节好课。所以,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材料选择要关注材料所蕴涵的思维含量。像上面案例1中教师所采用的学习材料及其呈现方式就明显缺乏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缺失了对学习材料的主动寻找过程,知识的建构缺乏一定的思维基础,影响了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下面这位 教师就勇于质疑书本、挑战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探究的材料,促进了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