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语赏识“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相信自己,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培养创新精神,其关键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发现闪光点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我能行,你也能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大氛围中,让学生在赏识中学会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而教育孩子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永远坚信孩子行。在“行”的教育理念里,典型的教学语言是:太好了、你真棒、你能行。我在教学《夕阳真美》这一课时,其中有一片段是让学生画出连绵起伏的西山。这下子可热闹起来了,连平时从来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想要上台露一手。我特意叫了两位平时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上来画。一位学生画得非常漂亮,画出了西山在夕阳的余辉下的壮丽景色;另一位学生虽然画得也很漂亮,但他却把连绵起伏的西山画成了挺拔峻峭的西山,这样就不符合课文的意思了。他一声不吭,知道自己画错了,但我没有立刻将他的“作品”否定掉,而让全体为他鼓起了掌,并鼓励他说:“你画的西山真特别,还给他穿上了一件五彩的外衣,这座峻峭的西山老师非常喜欢,你能再画一幅连绵起伏的不同风格的西山吗?”他一听老师非但没有批评他,还当众表扬了他,又树立起了自信心,画出了一幅漂亮的图画。课后,我又及时地找他谈心,告诉他:“今天你的表现可真棒,如果你能多举手,多发言,多相信自己一点,老师相信你会更棒的!”他用力地点了一下头,从那以后,他上课非常认真,也能积极地发言了,在他的笑容中我发现了一份自信。

二、动作赏识赏识教育要面向全体,尤其是对那些有缺点的学生,就更需要给予关爱和尊重,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赏识。当然,赏识一定要发自内心,让被赏识者和周围的同学都感到他确实值得赏识。否则,赏识就容易被学生误解为讽刺,产生负面影响。典型的赏识教育动作是:竖大拇指、鼓掌、拍拍肩膀、握握手。我在教学的时候,一直要求自己要“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这样和学生的接触就会更直接、更亲近一点,学生也会乐于敞开心扉和你交流。三、评改赏识教师应该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不要打击学生的自尊,不要扼杀他们的自信。当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根据这一原理,我在为学生评改作业的时候,就总是用赏识的目光去评改。

(一)符号赏识。我用的赏识符号是画圆圈。如发现了学生造的佳句、写的精彩句段,便画上红色的圆圈。这些圆圈如同一串串闪光的勋章,学生看到这嘉奖的勋章,备受激励,感到:“我的作业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我以后一定要更加认真。”

(二)评语赏识。这是比符号赏识更为有效的方法。我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质量不高,但字迹清楚端正,我便会在他的本子上写上:“你的字真漂亮!老师相信你一定愿意把作业完成得同样漂亮!”这样,即充分肯定其优点,也指出其缺点,让学生在赏识中轻松快乐地接受教育。

(三)竞赛赏识。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适当开展学习竞赛通过比较而助长学习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我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胜争强心理,如 “争当小老师”、“我的字真棒”、“拼读词语摘苹果”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小竞赛,并把获奖的名单和优秀作品公布在荣誉栏和优秀作业栏里,这对每一个学生都起到了激励作用。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赏识,对学生最具诱惑力。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教育观念,其中有一条是:“教师要做到精心培育成材的科学信念。”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就看你会不会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都要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的时候,你切记要把他们看“圆”。学会赏识,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赏识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错误”中发现优点,捕捉闪光点,精心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