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合作过程的随意性。

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步骤、明确的分工和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但反思我们的课堂,当教师提出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后,学生马上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都希望别人关注自己,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们都发表各自的看法,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因此,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最后,组内代表发言,不能代表全部学生的看法。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结果也只能是缘木求鱼,费了力气讨不到好处。

4、教师指导的随意性。

合作学习进行时,教师一般会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以适时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可教师应该指导什么样的问题?指导是否适时高效,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毛线、圆形纸折出角,或者用小棒摆出角。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他发现学生用圆形纸折角和用小棒摆角都操作的很好,只有毛线折角,很多小组都没有把毛线拉直,他便逐一进行指导,指导完后已经过去10分钟了,试想这样的指导真的有意义吗?一节课又有几个10分钟可以消耗呢?

走出误区的对策:

1.明确合作学习目的。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时之间,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风起云涌,似乎一堂好的数学课必须要有合作学习才算完整。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教师门“做秀”的“摆设”,学生则成了支撑“摆设”的“道具”。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们一定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学生只有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自己的力量又难以完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强烈愿望,合作学习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所以,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生产生疑惑、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和一种交流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质疑和释疑。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