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边写边提醒学生。龄是个生字,右边是个令要写准确。居的竖撇要写舒展,横写长些才好看。(点评:能够及时抓住重点的字进行讲解)齐读课题,读了课文你就知道:课文是些什么的?

生:主要写了樟树的。

师:对,就是写樟树的。樟树在南京随处可见,这篇课文是写咱们这里的樟树吗?

生:不是的,是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读了课题我们就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你对宋庆龄有怎样的了解?

生:原来是孙中山秘书,后来与孙中山结婚。是国家领导人。

师:成为孙中山的夫人,是我们的国母。出示图片。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进这两棵樟树。课前老师了解到咱们班的学生都有很好的读书习惯。

二、检查预习

师:读读练习三的词语,会读吗?同桌之间练习。

生练习读。

师:词语都读准了吗?检查两个最难读的:瞻仰 繁衍

(点评:老师此处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拿捏的很准,只需要抓住一些比较困难的就可以了。)找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瞻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生字,你有什么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生:是目字旁。

师:为什么是目字旁啊?

生:代表的意思是看。

师:言上的两点不能丢。在汉典中说,是喋喋不休地说话。关键要写正确。咱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教师板书示范,边写边说要注意的地方,怎样把这个字写的更好看。(点评:教师的板书示范很关键。)

让生在田字格上写写这个字,师表扬一些写的好的同学。请大家在课下多练几遍。

师:瞻是看的意思,那么瞻仰呢?

生:抬头向上看。

师:可不是这个意思。

生:瞻仰是看以前的伟人。

师: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方法。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读一读这个句子。(找出那句话,大家一起看)

生:瞻仰就是崇敬地看。

师:我们也把繁衍放到句子中去理解。看这句话。

生:意思是养儿育女。

师: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点评:老师此处理解词语的方法非常巧妙!这样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与方法可以再深化一些。)

三、精读课文

(一)师:生词掌握的不错。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樟树,在段前画上着重号。

生:读,画。

生:是四和五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对樟树有了哪些了解?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师:我们交流一下,你对樟树有了那些了解?

生: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请你板书:四季常青。

师:请你板书:枝干粗壮。

师:请你板书:香气永存。

生:我找到的是蓬蓬勃勃。

师:你找的这个词非常关键,老师等会儿找你说。

生:我找到了不招虫。

师:请你板书:不招虫。

生:我了解到香樟树稠密树叶。(请学生板书。)

(点评:老师采用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书写能力。)

师:“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它很有精神。

生:形容繁荣昌盛。

师:出示蓬勃与蓬蓬勃勃。换一换行不行?

生:不行,这样繁荣昌盛的语气就体现不出来了。

生:蓬蓬勃勃比蓬勃更茂盛。

师:老师也想表扬大家。刚才这位同学大大方方,大家听课认认真真。大家想想你在什么情况下也有这种强烈的感受,试着用这样的词说句话。

生:我今天出去玩,开开心心。

生:教室里桌子椅子排的整整齐齐,我家旁边的小店生意红红火火。

(点评:这一处的语言训练点非常巧妙。非常充分地利用并调动了生态资源。让学生不仅仅认识到叠词,还会运用,衔接如此自然,高。)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哪里写出了樟树真的是蓬蓬勃勃,圈出这样的字或词。

生:伸,亮

师: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来交流。先来看这个句子。

生:带“伸”的句子。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蓬蓬勃勃呀?

生:伸的很远很长。

师:这里有两个伸,还有谁关注到这个伸?

生:表现樟树神的很远,

师:请学生上台演示伸出枝干。什么感受体验一下?

生:酸酸的。

师:竭尽全力。我们也来体验体验。都来做一颗樟树,(把学生当做一棵棵樟树)我来采访采访。

生:我是为了别人。想体验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我是为了也像樟树一样。

师:出示动画,体会伸得远远的。

生:读。

师无意间示范读。

(点评:对于重点的句子,直接就读出来了,无形中已经是在范读,但却没有多余的语言。)

多么蓬蓬勃勃,多么有力量

师:我们往下交流,不说了,读。

(点评:对句子的处理与分析也是详略得当,这句话关键是通过读去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

师:我们想象一下,稠密的树叶……

生:

师:最后一句,谁也来读一读。

生:读“四季常青”的句子。

师: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总……练习说话。

生:说。

(点评:此处,教师在用句式训练,但教师却从未脱离了课文,借助并运用了课本资源。)

师: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这一段。出示这段话,配乐朗诵。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总结,作者先写枝干枝干用了一个“伸”;写稠密树叶,用了一个亮,写四季常青用了一个句式“无论……总是……”让我们感受到樟树真是蓬蓬勃勃,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板书:蓬蓬勃勃)

师:我们可以借助关键的字词及作者的写作顺序帮助我们背诵。谁来背一背?

生:背诵。

师:还有谁愿意来试试。我们一起来。

(二)师: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那么樟树不招虫、香气永存等特点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想想。

生:读文中的一句话。

师:是直接写出来的。

(点评:直接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直接与间接描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方法。)

生:

师:这是些描写石榴树的句子呀。

生:这是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你真了不起,分角色对比着读。

生:

师:我们来对比着说一说。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而樟树呢?

生:樟树不容易招虫,因为它有这种香气。

师:一种虫子都没有,可是石榴树上的虫子会不断繁衍,子子孙孙都寄生在上面,而樟树呢?

(点评:老师采用一种引说的方式。分别从几个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着说。加深了对课文重点的巩固。)

生:而樟树本身没有一种虫子,所以没有一种虫子在他身上繁衍后代。

师:石榴树作为木料,做成家具放在一旁时,依然容易被虫蛀,而樟树?

生:就算枝枯叶落,它也不会招虫。

师:通过对比的手法,我们知道了樟树的想起永存,不招虫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宋庆龄故居前的两颗樟树,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居去看一看。

(播放幻灯片,其实是一种对课文的范读以及资料的补充。)

师:参观完这个故居,每个地方都值得留念,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为什么不在房子里面留影呢?

生: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

生:为什么要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呢?(点评:借助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学生自由,但又不离主题,妙。)

师:我们只有走进宋庆龄了解宋庆龄才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介绍三种走进宋庆龄的方式:

安娜、罗曼罗兰对她的评价以及小故事(出示资料)

上网搜索,借阅图书《宋氏三姐妹》《宋庆龄——20世纪伟大的女性》

四、布置作业

1.课下上网搜索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思考:人们为什么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

2.背诵课文。

(点评:作业布置非常巧妙。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课下学习的习惯。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堂,这更是一节素质教育下的优质、高效课堂。不仅仅注重学生听说读背能力的综合培养,而且及时渗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