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整理好实验器材。

粗略一看,教师通过温馨提示将实验的要求交代得清清楚楚,甚至是细节问题也已交代清楚,学生只要照着提示去做,就能顺利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细细琢磨,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探究活动,五年级时重点学习探究活动计划的制定,现在已是六年级了,教师还有必要这样教吗?如果教师一味地扶着不放,学生啥时才能自主探究?他们的科学素养又怎么能得以培养?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将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和活动时教师的指导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导航仪”,那么在学生认路和记路的本领还不是那么强的时候,温馨提示和教师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以便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思考、分析、解决和评价的能力时,教师要适时地减少对学生的帮助和支持,让学生大胆地自主探究,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温馨提示或教师的指导,都得有一定的限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提供“导航仪”,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又要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对“导航仪”的依赖。

三、学生人人都要当“小司机”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往往由于时间的限制,追求每一组都完成探究活动,而不是追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做实验。对学生来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只有亲手做了,体验和思考才会深刻。

笔者曾执教六下《月相变化》一课,其中的一个活动是要求学生利用黑白球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在公转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月相的变化。在这一活动的处理中,笔者既注重了小组合作的模拟观察与记录,又注重了小组活动后黑板上的汇报与展示,自认为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农历每天的月相应该非常清楚,但学生作业反馈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痛定思痛,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笔者用了24个月相球,每两个学生一个,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模拟观察一遍、记录一遍,再小组交流与汇报。第二个班的学生作业反馈结果大大好于第一个班。反思两次的教学,之所以同样的设计,教学效果差别很大,是因为第一个班的教学,四人小组里三个学生只是看组里的同学观察和记录,对月球公转过程中的月相变化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因为他(她)没有亲自做过。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