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总免不了这儿出错,或是那儿出错。出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实验目的不明确、操作过程不清楚、实验操作技能技巧比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如一位老师执教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一课,要求学生连续测量四杯水(自来水、温水、烫手的水、开水)在10分钟内的温度下降情况。在统计数据时,教师发现各小组测得的数据误差比较大,和同学们交流后发现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1)测量时温度计下端碰到杯壁或杯底;(2)读数时温度计全部或部分离开了水;(3)读数时,视线从上往下看,没有平视;(4)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间隔时间没有控制好等等。显然,造成这些误差的主因是学生不熟悉“交通规则”或没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

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需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即要辅导学生学习“交通规则”,掌握减少犯错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犯错,有时甚至可以故意制造机会让学生犯错,在错中学习正确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最终达到能熟练进行科学探究的目的。

二、学生要逐步摆脱“导航仪”

现代通讯的迅猛发展,使得司机能够借助导航仪把车安全地开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但是,司机如果过分依赖于导航仪,那么,同样的地方,如果离开了导航仪,司机依然会迷路。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一课,在开展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前,教师出示了“温馨提示”:

1.用练习本叠起来当作柱子,左右两侧各叠放20本。

2.两个柱子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

3.用1元硬币当作重物,摆放在纸梁的中间位置,都要轻轻地放。

4.每次实验以纸梁中部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硬币数减1即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先做1倍宽,再做2倍宽和4倍宽,依次进行。

6.一边实验,一边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1号记录单上。实验结束后分析数据,并将结论写在记录单上。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