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语文教育讲究“阅读要早,开笔要迟”。曾国藩不让儿子过早地作文。他认为儿童的精力应花在读书和背诵上。书读多了,需要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表达的。我的作文教学一直奉行这样的理念,学生那些优秀的文章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

一.低年级写话晚起步

低年级是孩子们学校生涯中的“婴儿期”,他们会写的字太少,写话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他们只管吃奶——阅读输入,不适合早劳作——写作输出。写话教学尽量延后,同时要在当下的“读”与将来的“写”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家长代笔记录孩子们的“童言趣事”。我在网易博客上建了一个题为“学以致用”的文档,将其“置顶”,请家长以第三人称写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小故事,发在“评论”中。学生之间相互借鉴,以学以致用为荣。

标点符号的运用更是一大难题,“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不能写在每一行的第一格,如果上一行没有格子了,就挤着写到格子外面。标号(书名号、引号)的前半部分(《、“)不能写在一行的最后一格,后半部分(》、”)不能写在第一格。即使讲二百遍,小朋友还是不会。简单一点儿的知识,比如标点占一格,每段开头空两格,也不是通过讲解学生就能学会的。

于是,我教二年级学生抄课文。我选了《狐假虎威》等段落短、对话多的课文,让写字好的同事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抄写,复印给每个学生一份照着抄写。用这种方式形象地告诉孩子们写作的格式,这是“照葫芦画葫芦”。

学生用的练习本是每行8格的,我换了每行9格、10格、15格的纸再次让学生抄写这两篇课文.有几个学生掉进了糊涂阵,格式乱了套。大部分学生能够“由此及彼”。这是“照葫芦画瓢”。

第三步“照葫芦画瓢”的难度更大了——不再照格子纸中的课文抄写,而是照着书上的文章抄写。这样抄来抄去,就是想让学生在具体的文章中明白作文的格式。对那些不会“照葫芦画瓢”的学生,就给他一份正确的作业再次“照葫芦画葫芦”。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相信“举三反一”的效果。

二.中年级起步作文写活动

到中年级作文起步时,我在课堂上开始指导学生结合我班的活动写习作,在教室里做成语接龙、词语搭配的游戏,在校园里跳绳、跑步、做游戏……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体验的载体。活动后我们师生一起口述作文,再动笔时学生就不用咬笔杆翻白眼了,孩子们一气呵成,视作文为一乐事。

我的弟子们升入三年级后的第一个月,我先用两周时间结束课本的阅读教学,然后把生字写一写,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掌握一部分字的书写后再作文。国庆节后开始作文起步教学,连续写了三篇《成语接龙》。

第一次成语接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两句话:

丁乐腾写上“唉声叹气”,其他三位同学分别写:“气象万千、千方百计、计上心头。”

王朱颜忘了“头头是道”的“道”怎么写,梁家铭说:“‘头头是道’的‘道’就是‘道路’的‘道’。”并写在纸上让她抄写。

上课铃声一响,先让学生读这两句话,告诉孩子们:“有的词需要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要加引号强调。双引号中的词需要强调时,要加单引号。”然后讲游戏规则:“一个组用一张纸,分别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开头进行成语接龙,在规定时间内,能写几个成语就得几分。书写不认真不得分。”

……

第二次写《成语接龙》,接龙的形式换了换,让几个小朋友上讲台前口头接龙,方便同学们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做游戏之前,我先在黑板上写了这样几句话:

1、今天我们玩成语接龙游戏。

2、下午,我们三年级八个班进行拔河比赛。

3、体育课上,我们玩“两人三步走”的游戏。

结合这三句话,我问:“为什么‘成语接龙’、‘拔河’ 不用引号?因为这两个游戏的都是人尽皆知的。但‘两人三步走’的游戏规则需要解释给读者听,这个词就要加上引号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们在写作文时用成语不用加引号,做成语接龙游戏时说的成语要加上引号,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三次写成语接龙,换个游戏形式,先让各个小组自己口头接龙,然后分别让两个小组面对全班接龙,便于边做游戏边指导写作,进一步强化前面讲过的写作知识。

以后的作文指导就简单多了,仅仅议论一下可以选择什么材料,让学生互相启发一下就可以了,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一定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孩子们都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

三.毕业复习打腹稿

除了在三年级上学期费了点儿力气进行作文起步教学外,我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写的作文不会超过10篇,都是在课堂上写,余外不要求写日记,不要求写读书笔记。学生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一定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我所任教的两届共100多个学生证实了这个真理,尤其是升入中学后学生的潜力更得以彰显。但人无法免俗,必须在小学毕业前向家长证明海量阅读的优势。海量阅读与常规教学差别很大,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认可,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就读这么多书是沾大光了;但个别优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跟哪个老师上学都是好学生;也有少数学困生家长认为海量阅读不如只教一本课本扎实是造成了他的孩子不优秀的原因,数学、英语没学好没法抱怨老师,我与众不同搞海量阅读就成了替罪羊。于是在六年级下学期,我增加了作文的分量,每周给学生四个题目,先让他们考虑几天,打打腹稿,小组讨论一下,跟家长谈谈思路。然后找一节课写作文,老师给合作小组四个人分别指定一个题目,老师根据写作的速度、质量、篇幅给每个组员打分,根据小组的总分进行奖励。这样就促使小组成员在写作之前相互交流打腹稿的情况。六年级下学期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快,本来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时他们下笔就写得顺畅,现在选材、写作的速度提高明显,很多学生作文篇幅达到800字左右,而在此之前,我从来不要求学生写长篇大论。

这种像吃了激素似的成长幅度,不全是训练的结果,更是前面五年半海量阅读慢慢浸润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