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语文教育讲究“阅读要早,开笔要迟”。曾国藩不让儿子过早地作文。他认为儿童的精力应花在读书和背诵上。书读多了,需要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表达的。我的作文教学一直奉行这样的理念,学生那些优秀的文章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

一.低年级写话晚起步

低年级是孩子们学校生涯中的“婴儿期”,他们会写的字太少,写话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他们只管吃奶——阅读输入,不适合早劳作——写作输出。写话教学尽量延后,同时要在当下的“读”与将来的“写”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家长代笔记录孩子们的“童言趣事”。我在网易博客上建了一个题为“学以致用”的文档,将其“置顶”,请家长以第三人称写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小故事,发在“评论”中。学生之间相互借鉴,以学以致用为荣。

标点符号的运用更是一大难题,“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不能写在每一行的第一格,如果上一行没有格子了,就挤着写到格子外面。标号(书名号、引号)的前半部分(《、“)不能写在一行的最后一格,后半部分(》、”)不能写在第一格。即使讲二百遍,小朋友还是不会。简单一点儿的知识,比如标点占一格,每段开头空两格,也不是通过讲解学生就能学会的。

于是,我教二年级学生抄课文。我选了《狐假虎威》等段落短、对话多的课文,让写字好的同事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抄写,复印给每个学生一份照着抄写。用这种方式形象地告诉孩子们写作的格式,这是“照葫芦画葫芦”。

学生用的练习本是每行8格的,我换了每行9格、10格、15格的纸再次让学生抄写这两篇课文.有几个学生掉进了糊涂阵,格式乱了套。大部分学生能够“由此及彼”。这是“照葫芦画瓢”。

第三步“照葫芦画瓢”的难度更大了——不再照格子纸中的课文抄写,而是照着书上的文章抄写。这样抄来抄去,就是想让学生在具体的文章中明白作文的格式。对那些不会“照葫芦画瓢”的学生,就给他一份正确的作业再次“照葫芦画葫芦”。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相信“举三反一”的效果。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