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小学科学课程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和其它课程相比,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探究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二、开放性。科学课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第三、过程性。小学科学课主要是燃起小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全面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必须做好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而农村小学缺少城市学校相对现成而优资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如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没少年宫或科学馆等,这些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二是农村学生活动的优势;三是农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优势。我们要立足农村,依据农村的现有条件,把这些优势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有效挖掘课程资源,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为农村孩子科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开发科学课的课程资源

1、野外考察

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我校地处山区,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特意把课堂搬到事先考察好的坡沟地带,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这些卵石是从那里来的,理解“风化作用” 和“搬运作用”这两个词的具体意义,观察比较坡上、半坡和坡下石块的大小及形状,从而了解卵石是怎样变圆的,在观察和比较中,学生了解了卵石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在让学生小结着部分内时,一般的学生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免去了“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这两个模拟实验,既节省了时间与直观奏效。

2、参观访问

校属地蕴藏的极其丰富的乡土资源,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我校周边有个晨龙太空植物园,里面种植着许多瓜果蔬菜,由于他们采用的是太空种子,所以与我们在农贸市场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大不同,因此我定期组织学生到栽培基地实践和考察。学生们采用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了解西红柿、黄瓜的科学种植技术和它们的效益。学生们知道了有关反季节蔬菜的生长、管理过程,懂得了科学技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领先作用,唤起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设科学教学氛围

1、建立实践基地

校园内建立了供学生兴趣活动的植物园、气象观测站等科学活动基地。植物园种植品种的选择上,我们本着四个原则进行安排,以适应讲授不同时间、不同种类、不同环境植物的需要。这四条搭配原则是:不同季节的植物搭配,喜阴和喜阳的植物搭配,当年生和多年生的植物搭配,根生、籽生的茎插的植物搭配,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年级和各段时间植物课教学的需要,如《植物的一生》、《新的生命》和《生命与环境》等,都是在实验基地这个大课堂上完成的。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季节变化让学生自己选种、栽培,以增加学生的植物生长和种植知识。

我们还邀请了当地的种植大户来学校作科学栽培讲座,并作现场指导。请科技能手做学校校外科技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科技辅导。课上,“小科学迷”们活跃在实践基地上,忙着开展“挖沟”、“翻土”、“施肥”、等小种植、小试验。“自古实验出真知”,一次次的尝试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到了课后的业余时间,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自家小院中饲养家兔、鸽子、蜗牛、鸡或是金鱼养殖,这样,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2、建立科普活动室

科普活动室的建立是为了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室内环境。科普活动室的后墙建立科学专刊,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定期刊登和或展示有关教材内容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设立图书角。图书可以是从学校图书室借出,或同学间每人献出供大家调剂阅读,有的是班级集体订阅一些科学报刊杂志,设有专人管理这项工作。还设有科技作品陈列区。把学生自己制作的观察实验小作品、自然日记、小发明作品及生物、矿物标本陈列出来,学生有一个互动学习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尽情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领略祖国灿烂文化的同时,还随手收集一些当地的岩石、小昆虫,植物的花、叶、根、种子等,并把它们制成标本,陈列在科普活动室中,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整体协调校园绿化建设

校园绿化时,既要整体布局,又要考虑选择多样树种和花,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校园四季自然环境的变化,为学生认识、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服务。让学生观察春季绽放的鲜花,夏季活跃的鸟虫,秋季飘零的落叶,冬季皑皑的白雪。我们在每班教室的窗台上,摆放上盆栽的菊花、文竹、吊兰、仙人掌等花卉植物,学生定时观察其生长情况,并做好生长记录;在校园的花坛中栽种着牡丹、芍药、玉兰、迎春花、法桐、侧柏、龙爪槐等这些活动基地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技能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认识了自身价值。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器具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

1、废物新用

废物利用是克服实验仪器不足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造一艘小船》一课中,我就利用泡沫塑料雕刻成船模型,用废弃的“眼睛按摩器”的电机做动力,用孩子玩过的塑料“竹蜻蜓”作螺旋桨,电池作电源,联上导线、开关,制作了一只电动模型船。上课直接在校园旁的池塘边进行,让学生观察“船怎样在水中行驶”。老师有目的地提问:是什么力使船在水中航行呢?恰到好处地把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来。如果没有自制的船模在池塘内作航行演示,只让学生看看插图,听听教师的讲解,是难解决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

2、替代材料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村小学科学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科学)事物。科学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科学)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四、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学科间的科学活动

随着科学教材一次次的修订,教学内容日趋丰富多彩,大都与我们的农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教师是教材的二度开发者,在教学中,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放眼于农村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地寻求两者的缔结点,发掘教材中的内在因素,将有关知识放置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大背景下,综合其他学科,在教学中拓展延伸,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书本中的有关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会到身边的事和物都是学习资源,并能从中悟出一定科学道理。

1、语文与科学的整合

例如语文课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以后,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了深刻的体验,这时科学老师乘势而上,顺应学生的意愿,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拓展活动。学生为了解环境污染情况,进一步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分成小组到周围考察水土流失的情况并拍摄了照片,了解小河的水污染状况并采集样本。同时,资料收集小组的同学则深入图书室或上网查寻相关资料。在两个多月的调查中,学生们收集了详细的环保资料,统计了丰富的污染数据,在科学老师的倡议下,召开了“让地球更美”的主题中队活动,并邀请部分厂矿企业领导参加。本次学生的调查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撰写的书面报告,引起了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举摧毁了一个破坏水源头的地下小造纸厂,改善了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这事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家乡、爱农村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生物与环境》这一课时,可以用FrontPage制作课件(内含大量图片、文字、和录相资料)把整节课分为四块。⑴先以色彩鲜艳的图片切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猫眼瞳孔的变化为例,用电脑出示一组图片,我提示学生:“你动一动鼠标,看能看到什么?”学生很好奇地动了一下鼠标,鼠标提示:“点击我可以放大图片呦!”放大了的图片看起来更清晰,有的同学很快反应过来是光线对猫眼产生了影响。⑵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功后,鼓励他们继续讨论和探索其他图片,对于学生能自己解答出来的,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他们不知道的,追问:“你们想知道吗?你们可以自己来查查‘文字资料’。”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带着疑问动手操作鼠标点击第二部分‘文字介绍’。⑶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后,接着再问:“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吗?那么自己试试点击‘录像资料’吧。”电脑出示2个录相片,(分别是环境对动物的影响、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扩展知识,加深印象。通过动画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环境会对很多生物产生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上面那些文字、图片、录像资料,最后的总结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说出来了。有的学生说:“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有的学生说:“生物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去适应环境,如果不适应,就会灭绝,就像恐龙一样。”还有的学生说:“如果世界上的生物都灭绝了,那势必要影响到我们人类。”在学生讨论出这些结果以后,因势利导地问:“我们要怎样保护生物呢?”学生们会很快说出:“我们要保护生物,就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教师再问:“看看咱们讨论的结果是否和科学家们总结的一样呢?你们点击‘课上总结’看看。”学生们看到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和科学家的一样,别提多高兴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告诉我们: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