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是什么?混沌就是本真,就是完全和谐的生态。

指导学生的作文,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这种和谐的生态,让孩子们的童心豁然开朗,并形成良好的作文素养。

一、天真去雕琢,童心写万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那种单纯地着力于语言文字斟酌推敲而放弃了对生活的召唤与体验,则是习作教学的一种短视行为。“应允许儿童有适合他的年龄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约束去限制他们,不能阻碍学生的特点,不能反对他们游戏和学生要做的事情,但是不要让他们做坏事,除此之外,他们享有一切自由。”因此我们对平时活跃的、“无法预约”的即时性资源要树立起开发与利用意识。若愿园中花木长得美,须有深厚的土壤培植。游戏就是学生成长的“深厚的土壤”,引领学生作文就是要在这片“深厚的土壤”上播种绿色、发现绿色、耕耘绿色、收获绿色——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清明前后,晴空碧净,鸟语花香,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的诗早已把孩子的心吸引到了“草长莺飞”的原野之上。如果此时教师还去唠叨着:“早春二月,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东风吹来,孩子们一手拽着线,一手举着风筝,在草地上飞快地奔跑着……”试想这时的学生是否已经有点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怦动。

“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让学生“投身其中”——智慧、创意、情感,当然也包括“以我笔写我语,以我语抒我情”的欲望,而一旦有了对生活的独特的体验,就不怕学生“玩”不出诗意的习作!如在一段时间内,你会发现学生对“四驱车”情有独钟,课间的教室、走廊道成了车的世界,玩的花样更是一天一变——“智力冲刺”、“飞越峡谷”、“百米接力”、“狭路相逢”……学生不仅玩出了激情、玩出了创意,也玩转了精彩童年。

二、依其意赏析名篇,理其言吟我佳构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如亲”(叶圣陶),入作者胸中之境,享作者心中之情,在人与文的“对话”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语言,再造有我之新境,这“新境”就是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呈现。“学生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说白了就是在整合学生课内外阅读所得,而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课内外材料上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是在实现阅读与习作的“嫁接”。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翘起地球;同样给孩子一个厚积的历程,学生也一定能创造奇迹。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随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楚策一》)

根据自己所占有的材料——《战国·楚策一》,给狐狸写诉状!我们的学生能做到吗?能!即使是一只已被许多人定格为“狡猾”的狐狸,他们也未曾放过:“狐狸为了找回昔日的快乐,决定向‘森林法庭’提起诉讼——大家都骂我‘狐假虎威’这可是冤枉我呀!落入虎爪,难道你心甘情愿地将性命送入虎口吗?”(他们由此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狐狸是聪明的:狐狸也是为了生存,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赏识与爱护。)

在“奇文”的疑义处着笔,对孩子来说这并非是 “节外生枝”,也并非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颇,原本儿童就是思想和认识发展参差不齐的个体,而且这种方式的呈现,本身也隐含着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欣赏既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美丽”——被人赏识:又萌生了情感的内驱力——自我赏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哪怕是“浅阅读”,由于长期的 “亲密接触”,也会耳濡目染,如学生笔下的《狐假虎威新传》、《新龟兔赛跑记》、《丑小鸭不“丑”》等作文,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精美篇章。

三、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言语在交锋中砥砺

儿童作文是自己视界与生命的融合,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相对稚嫩的文字表达,就是要在儿童生命与儿童语言之间形成“相似的和谐的振动”。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探究的方式,都与成人不相同,但是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也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岂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如在一次观察黄瓜的作文中,我的“下水文”为了避免与学生作文“撞车”,我写的是中午烈日炎炎下的黄瓜,可谓是别出心裁了。但当我把作文与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赏析时,有学生就对我的“下水文”产生兴趣,当场向我“发难”:

“老师,黄瓜在中午时都是耷拉着脑袋,那害羞的表情你还没有写活呢……”

“老师,黄瓜是黄的,她怎么会变成红的呢?”

“老师,我认为用《黄瓜》这个题目不生动,你看换成《黄瓜,醉了!》怎么样”……(一语道破天机,“醉”不就是这篇文章的稚趣之所在吗?)

可见,教师的习作指导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徘徊”,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思维碰撞,言语砥砺”的语言实践情境,构建和谐、平等的“习作相长”氛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让学生去争,去较量,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大到文章的题目、立意、选材、构思等等,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界,让学生在多维碰撞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和观点,在激烈交锋中历练语言文字,培养学生习作的“原创”意识和“版权”意识。但是,鼓励学生“找茬”、“挑刺” 并不能盲目进行,不能因此而伤了学生的心,打击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所以每次作文时教师都要踩好“点”,以利于在“面”上形成思维的扩散,言语的砥砺,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如习作以《记一次有意义的比赛》这样比较陈旧、单调的作文题目时,写一两次还可以,若经常写,思维就会趋于一个方向。但如果我们将原来的题目转化为习作要求:选择最有意义的一次比赛写一写,题目自拟。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原本学生都趋向于写拔河、跳绳的现象不见了,不仅将我们课前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游戏写得栩栩如生,就连在家里开展的“亲子游戏”等比赛活动也写得趣味盎然。

四、奇崛笔墨腹中情,小巧文思天下事

“我生存,所以我创造。”习作指导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在作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更多地要追求一种儿童精神,强化生命的体验和心灵的愉悦。

一分钟是短暂的,是因为她匆匆而来,又匆匆走过;一分钟又是宝贵的,是因为她将生命的激情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中来。

一分钟足以扭转乾坤,足以改变历史。

一分钟更是让我们班的卫生形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陷入了沉思:是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短暂的一分钟》)

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情感所至,下笔可成文。“一分钟更是让我们班的卫生形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狼藉不堪的教室,学生的行动虽然有些“滞后”,但是学生的情感和言语此时此刻并不会停止运动,因为在这期间习作的“场景”已经形成,习作的动机已经萌动。可以说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文章,关键是老师要有一双慧眼,教师也要给学生一双慧眼,为学生开辟一方天地,让学生自由地“涂颜着色”——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进行积极的内省和反思、发现和创造、感悟和积淀,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写起作文来,学生快乐,我们教师看着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