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在已有表象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行动的动力之一。

2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有了想象的初步表现,但内容贫乏,有意性很差,基本上是记忆表象的再现。进入幼儿期后,游戏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游戏中扮演想象的身份,进行符合角色的活动;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充当游戏材料。可见,想象是游戏的前提,是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游戏又促进了想象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使幼儿的想象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尽管幼儿的想象只是处于初级形态,水平很低,但是幼儿的想象非常活跃、丰富,因此,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想象是发达的时期。幼儿想象的发展具有下列特征:

1、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题易变。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岁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长一些。”幼儿的想象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对感兴趣的主题常百听不厌,百玩不厌;对不感兴趣的主题,即使成人提出要求,幼儿也常予以拒绝。

2、再造想象占主是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或语言文字描述说明而进行的想象,创造相象则是独立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知识经验不断增加,兴趣范围逐渐扩大,在正确教育和成人语言启发下,幼儿中晚期,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已在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能根据一些有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幼儿晚期,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 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

3、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验来体会和想象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例如,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用主观的空间关系代管客观的空间关系,把正面和侧面重叠在一起,大小比例失调,过分夸大了找到的铅笔和手。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故意说谎。研究发现,有一些无形的、假想的伙伴,他们把这些伙伴当作真实的对象(人或动物),和它们一起讲话、游戏。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