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很久以来,许多人都用一种偏见来看待语文。他们认为:“数学是理性的,而语文是感性的。”“我们孩子理科特别好,学文科自然不行。”

我常把语文比作一棵大树,它的主干是理性,而外面繁盛的枝叶、似锦的繁花是感性。学生们常抱怨语文太宽、太广、太虚,很难把握,朦胧而无从下手。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茂密的树冠,而没有透过枝叶的缝隙洞悉树的主干。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必然有其规律可循。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只学文不学理,难道他们都是理性混乱、缺乏逻辑的吗?作为语文老师,首先是要培育好粗壮的主干,这样才能期待大树开花结果,所以理科好的学生更应该能学好语文。

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开启学习之门的钥匙。没有一个天才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兴趣的。

有些家长马上就会跳出来反驳道:“你说的大道理我们都懂,可学校老师根本不会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家长就更无从下手了。”

的确,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消磨殆尽了。

理科的精髓在于演绎,即记住公式而推导出千万个不同的结果;语文的精髓在于归纳,即阅读大量材料将其汇总,言简意赅的归纳成一句话。让学生把又厚又重的文言文看得津津有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兴趣点引发他阅读,并将点渐渐扩大成面。

一次课间,有个学生拿出了新买的三国杀套牌。我就问他:“你很喜欢玩三国杀吧?”他点了点头。我又问:“你最喜欢哪个武将?”他不假思索的答道:“周瑜。别看历史上周瑜没有诸葛亮名气大,游戏里他的反间技能可厉害了。”我就说:“不如老师用诸葛亮你用周瑜,比一比看谁更厉害吧!”于是我们打了一场友谊赛,边玩我边问:“你知道历史上周瑜是怎么用反间计的吗?”学生摇了摇头,我就给他讲了抵足而眠和蒋干盗书两个故事。故事的结局曹操怒杀蔡张二将,而我们比赛的结局自然是大都督获胜啦!之后,这个学生从周瑜读到吴国,从吴国读到三国,一个学期的时间便熟悉了所有的三国故事。

另一方面,应试也是一种兴趣。

课间,我常看到有些学生一下课就聚集在一起研究奥数难题,解出来的就给没解出来的解,同样都解出来的就探讨用不同方法解。其实这些学生不见得真喜欢数学,而是喜欢做数学题。数学题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学生很容易从做对题目中获得自信,因为自信便有了兴趣。而语文即使得了高分也是这里扣1分,那里扣0.5的,很难全对。小学“双百”思维决定了我们不能接受半对,一些不明事理的家长从不会看到孩子阅读整体分数上升,只会批评说:“你看!阅读题没有一道全对的!”

不过这恰恰给了老师一个契机,教会学生什么是“中庸”思想,并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当一个孩子的兴趣建立起来后,他就会自己往前跑,不管路途多么艰险,他都会坚持下去。他的意志力、智力、习惯、品位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我们老师不但要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扩大兴趣点,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张力”辅导,让他们觉得课堂上的内容不至于太过简单而不愿听讲,也不至于太过困难而遥不可及。

积累。绝大多数学生数、理、化三科的成绩差距并不大,而最终决定学生总成绩高低的重要因素变成了比拼语文。许多学生因为语文提高慢,不愿去参加语文补习班,殊不知一口吃成胖子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的学生平时也不注重积累,到了初三便比注重积累的学生差了一大截,到了高三这种差距便成了天壤之别,很难再将这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填平了。

当下流行“快餐文化”,这就给懒人以借口,每天“偷工减料”必然造成期末“积重难返”。

其实积累也并不是什么难事,钱穆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说:“大部头的书啃过几本,就什么都不怕了。”只要每天抽出一刻钟去积累,持之以恒,考试时便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把思维比作一条河,你读的书越多,河的水量就越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河中的大石,水量决定了你能否将大石冲蚀殆尽,水量也决定了你解决大石所用的时间。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片坦途,正是这些令人讨厌的石头让我们了解了自己这条河有多么的波澜壮阔。

独立。一到周末,总有家长带着孩子从顺义、大兴等地赶到学校总部来上课,一上就是一整天,为的就是抢占教育资源。还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在海淀上学,不惜借钱买房,更有甚者,干脆辞职,做起专职陪读家长。我打心底佩服这些家长的奉献精神。

小学时,家长和老师就像一双拐棍,帮助孩子站起来,走好路。到了初中若还如此的话,孩子便会被两边架空,永远都是“脚不沾地,心里没底”。

初中,是一个学生养成独立性、良好的学习方法,锻炼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如养猪一般“直线育肥”。

比如“忍俊不禁”这个词,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忍不住笑。可极少有人会问第四个字“禁”为什么读一声?它在什么情况下读一声,什么情况下读四声?为什么这个词没有字能直接解释成“笑”的意思?若“俊”字是笑的意思,它的意思是怎样迁移的?这个词的语序也很奇怪,为什么要如此的排列?如此的问下去,我可以一天也不停歇,这就是刨根问底。

一个学生如果有了刨根问底的求知欲,便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习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最需要学会的,并非是欣赏和感受,而是理解和思考。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创造思维,让思维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能力。

很多孩子语文差,家长并不能找到原因,要么说孩子太懒,要么说孩子阅读差、作文差,这其实不是在找原因,而是一种抱怨。看过此文,请您仔细思考,找到孩子真正欠缺的地方,有空间提高的地方,而不是对孩子一味的归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