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以前是放在中学教材中进行教学的。现在在小学六年级课本中,学生对其意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本周四下午听了六年级三位老师《认识中位数》课堂教学,三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都很到位,这三节课都展示了一节有生活情趣、有思维含量、有显著效果的好课。下面就这三节课谈谈我的感受。

1. 创设矛盾,引出新知。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用它来描述数据组数据的统计情况,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平均数就不适合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便应运而生。这三位老师都能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出矛盾,揭示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局限性,从而激起认知冲突,产生引入新的统计量的认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三位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比较交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中位数的特点:由于考虑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所以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时,就容易受到其中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可以弥补平均数的这一不足,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3.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这三位老师通过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体会了它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灵活运用,完善新知。当一组数据中没有极端数据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是合适的,而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时,由于平均数接近极端数据,因而不适合代表这组数据了。三位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改动极端数据,使之具有代表性,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了平均数和中位数之间的差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这几位老师都能通过具体的应用情境,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种不同统计量的特点和差异,进一步明确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同时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