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教学重点或者难点学习时,往往会难以找到新知识点的意思、用处、联系等。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利用设计探究活动的方式。特别是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所以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来设计活动都是必要的。

教学片断: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

生:观测物体说一说,学生预测沉浮情况。

师: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实验要求:轻轻放入水中,不要弄湿桌面和实验记录单,分工合作)

生:学生实验、汇报。

师:看来固体在水中确实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同学们,想一下这些固体的哪些性质,可能在影响着它们的沉浮现象呢?同学们猜想下。再观察下水槽中的物体,各种物体。小组讨论。

生:重量(引导:说明固体的轻重不影响。还准备了一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下面请大家猜一下,它们在水中是沉是浮呢?同种材料的大小不一样的都一样的沉浮现象。)

固体的材料(引导:实验中用的固体都是一大一小的,形状是类似的。铁,塑料,木块。铁块和塑料的比较实验演示,天平比较重量。)

固体的形状

师:一个玻璃球,一个玻璃片,一个玻璃培养皿。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现象。为什么一个小玻璃珠会下沉,而一个大的玻璃培养皿却能够浮在水面上呢?(天平比较重量)

生:实验研究。讨论。

师,小结。组成固体的材料和固体的形状,决定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